位置:首页 >> 历史百科 >> 汉朝 >> 详情

赵充国屯田策

朝代:汉朝 | 时间:2025-05-30 | 阅读:5462次
历史人物 ► 赵充国

赵充国屯田策是西汉宣帝时期(公元前73—前49年)名将赵充国提出的边疆防御与农业生产相结合的军政战略,主要针对羌族叛乱及汉朝西北边防问题。这一策略的核心是通过军队屯田实现自给自足,减少长途粮运负担,同时强化对羌人的军事威慑。以下是其具体内容与历史意义:

赵充国屯田策

一、屯田背景

1. 羌患加剧:汉宣帝神爵元年(前61年),先零羌联合诸部叛乱,威胁河西走廊。传统征伐耗费巨大,且羌人“叛而复降”,军事镇压效果有限。

2. 后勤困境:汉军从关中运粮至湟中(今青海东部),每石粮需耗数十倍人力,如《汉书》载“千里负担馈馕,率十余钟致一石”。

3. 经济压力:武帝后期国库空虚,宣帝需以低成本维持边疆稳定。

二、屯田具体措施

1. 选址与规模:在临羌(今青海湟源)至浩亹(今甘肃永登)沿线屯田,初期规划万人,实际驻军万余人,垦地二千顷以上。

2. 军民协作:军人“分屯要害处”,战时为兵,闲时务农;同时招募内地贫民实边,形成兵民一体。

3. 水利建设:引湟水灌溉,推广代田法(赵过所创抗旱技术),提高亩产。

4. 防御体系:沿屯田区设烽燧、修堡寨,构建点线结合的防御网。

三、战略价值

1. 经济实效:据赵充国上疏,屯田年产量可供万余人食用,节省“漕运月粮二十万斛”。

2. 军事震慑:屯田部队形成持久存在,迫使羌人“瓦解归降”,神爵二年(前60年)羌乱平定。

3. 制度创新:创立“以战养守”模式,为后世卫所制军户制提供范本。

四、延伸影响

1. 边疆开发:敦煌、酒泉等地屯田延续至东汉,促进河西走廊农业化。居延汉简记载屯田卒种植粟、麦及蔬菜。

2. 争论与妥协:赵充国曾三上《屯田奏》,与主张速战的辛武贤激烈辩论,最终宣帝采纳折中方案,留兵屯田与主力出击并行。

3. 历史评价班固称“屯田得十二便”,包括省费、息民、增蓄等;王夫之《读通鉴论》认为其“以全制羌,功在数世”。

此策体现了古代“兵农合一”的智慧,其成功依赖精确的地理选择(河谷地带)、灵活的民族政策(区别对待先零羌与罕羌)、严谨的成本核算(详细列举粮秣数据),成为中国历代处理边疆问题的经典范式。唐代陇右营田、明代九边屯田均可溯源于此。

文章标签:

上一篇:秦代铜车马修复记 | 下一篇:邓艾偷渡阴平灭蜀

汉哀帝宠董贤乱

汉朝董贤

汉哀帝宠信董贤是西汉末年政治腐败的重要案例,反映了外戚与佞幸干政对朝局的破坏性影响。以下是基于《汉书》等史料的详细分析: 一、董贤得宠的背景与

汉朝与罗马帝国的交流

汉朝汉朝

汉朝与罗马帝国的交流是古代东西方文明接触的重要历史现象,尽管受限于地理距离和技术条件,双方的直接往来有限,但通过丝绸之路等中介途径,仍形成了

韩信的军事才能与结局

汉朝韩信

韩信的军事才能与结局 韩信是中国历史上罕见的军事天才,西汉开国功臣,与萧何、张良并称“汉初三杰”。他的军事才能体现在多个方面: 1. 卓越的战略眼

汉朝长城的修筑与作用

汉朝汉朝

汉朝长城的修筑与作用 汉朝长城是在秦长城基础上进一步修筑与拓展的军事防御工程,主要分为西汉与东汉两个阶段,其修筑背景、规模及功能均与汉朝面临的

赵充国屯田安边

汉朝赵充国

赵充国屯田安边是西汉中期一项重要的边疆军事经济政策,集中体现了古代中国"以农养战"的国防思想。这一战略由名将赵充国于汉宣帝神爵元年(前61年)在平

赵充国屯田策

汉朝赵充国

赵充国屯田策是西汉宣帝时期(公元前73—前49年)名将赵充国提出的边疆防御与农业生产相结合的军政战略,主要针对羌族叛乱及汉朝西北边防问题。这一策略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