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 >> 历史百科 >> 夏商 >> 详情

夏王扃承位守成

朝代:夏商 | 时间:2025-06-14 | 阅读:1551次
历史人物 ► 不降

夏王扃是夏朝第十一位君主,关于他的记载主要见于《史记·夏本纪》和古本《竹书纪年》等文献。其统治时期处于夏朝中后期,以“守成”为主要特点,具体历史细节因史料匮乏而存在争议,但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分析:

夏王扃承位守成

1. 继位背景与政权稳定

- 扃为夏王不降之弟,因不降在位59年后禅位于弟而非其子,这种“兄终弟及”的继承方式在夏朝并非孤例(如扃之后的廑亦传位于弟孔甲),反映了早期王权传承的灵活性。有学者认为此举可能为避免权力交接动荡,或因不降之子能力不足。

- 古本《竹书纪年》载扃“在位十八年”,期间无重大战乱记载,可见其较好地维持了夏王朝的统治秩序,符合“守成”特征。

2. 政治举措与统治特点

- 延续既定制度:扃沿袭夏朝既有礼制与官僚体系,未大规模改制。《尚书·禹贡》提及的九州贡赋体系可能在此时期仍得以执行,确保中央财政收入。

- 强化宗族纽带:作为弟继兄位的君主,扃可能注重平衡宗室关系。《路史》等后世文献称其“醇谨守文”,暗示其通过怀柔政策巩固统治。

- 都城与祭祀:夏都斟鄩(今河南偃师二里头遗址一带)在其统治时期持续作为政治中心,二里头文化三期遗存或与扃时代部分重合,出土的青铜礼器、宫殿基址反映祭祀与王室权力的延续。

3. 经济与文化发展

- 农业基础:黄河中游的农业技术进一步发展,偃师二里头遗址发现的水井、仓储设施,表明扃时期可能延续了夏朝重视水利与粮食储备的传统。

- 手工业进步:青铜器制作技术趋于成熟,郑州大师姑遗址出土的青铜爵、斝等礼器,印证了王室对手工业的控制力,也反映了等级制度的强化。

4. 史料争议与学术讨论

- 对于扃的“守成”性质,学界存在不同解读。有观点认为其统治实为夏朝衰弱的开端,如《史记》称其后继者孔甲“好方鬼神,事”,暗示扃未能有效遏制权力腐化;另一些学者则指出,二里头文化三期仍属兴盛期,扃的治理客观上延续了夏代文明。

- 清华简《厚父》等新出土文献提及夏代“哲王”与“昏王”的交替,虽未直接涉及扃,但为理解夏朝中后期的统治模式提供了语境。

5. 历史影响与评价

- 扃的统治为夏王朝争取了相对平稳的过渡期,但其子廑(仅在位八年)和孔甲时期的动荡,表明守成君主的政策未必能解决长期积累的社会矛盾。

- 从宏观视角看,扃所处的夏朝中后期是早期国家制度定型的关键阶段,其“守成”本质上是对夏禹以来统治体系的维护,为后世商周官僚制度奠定了基础。

综上,夏王扃的统治体现了早期王朝权力交接的典型模式,其“守成”特点既得益于夏朝前期的制度积累,也受限于文献缺失导致的评价模糊性。结合考古发现,其时代更可能是夏文化平稳发展的阶段,而非显著衰退期。

文章标签:夏王扃

上一篇:清代戏曲文化的发展 | 下一篇:周宣王中兴的历程

夏商时期的音乐与乐器

夏商祖庚

夏商时期的音乐与乐器是中国音乐史上的重要起源阶段,这一时期音乐与祭祀、政治、社会生活紧密关联,其发展受原始宗教和礼制影响深远。以下从音乐形式

夏商法律制度的雏形

夏商汤刑

夏商时期的法律制度作为中国早期国家形态的产物,具有鲜明的神权法和习惯法特征,尽管史料有限,但通过甲骨文、金文及后世文献记载仍可窥见其雏形。以

二里头绿松石龙形器之谜

夏商妇好

二里头绿松石龙形器是中国考古学中的重要发现之一,其背后蕴含的文化、工艺与象征意义引发了广泛讨论。以下是关于这一器物的若干关键点及相关背景知识

甲骨文中的商代天文记录

夏商甲骨文

甲骨文中的商代天文记录是中国古代天文学研究的重要实证材料,体现了商人对自然现象的观察与早期科学思维的萌芽。这些刻写在龟甲兽骨上的占卜文字,不

阴世师守节殉国

隋朝不降

阴世师是隋朝末年著名的将领,以忠勇守节、殉国而死的事迹载入史册。他是阴寿之子,出身将门,自幼习武,骁勇善战。隋炀帝大业年间,阴世师历任骠骑将

夏王扃承位守成

夏商不降

夏王扃是夏朝第十一位君主,关于他的记载主要见于《史记·夏本纪》和古本《竹书纪年》等文献。其统治时期处于夏朝中后期,以“守成”为主要特点,具体历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