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说举于版筑间
朝代:夏商 | 时间:2025-05-16 | 阅读:5698次历史人物 ► 傅说
"傅说举于版筑间"出自《尚书·说命》,记载了商王武丁破格提拔奴隶出身的傅说为相的故事。这一事件体现了商代不拘一格用人才的政治智慧,也是中国古代"选贤与能"传统的典型案例。以下是基于史实的详细分析:
1. 历史背景
- 武丁是商朝第23位君主(约公元前1250-前1192年在位),在位时面临贵族势力膨胀、国力衰退的局面。为振兴王朝,他打破世卿世禄制,从底层选拔人才。
- 傅说原是傅岩(今山西平陆)的筑墙奴隶,"版筑"指当时用木板夹土夯筑城墙的工艺。考古发现证实商代已广泛使用这种技术,安阳殷墟遗址可见版筑痕迹。
2. 举贤过程
- 武丁假托"梦得圣人",命人按梦中形象寻找,最终在傅岩发现正在筑墙的傅说。《史记·殷本纪》载:"得说于傅险中,是时说为胥靡,筑于傅险。"
- 武丁通过"三年不言"的政治铺垫(《国语·楚语》载其"默以思道"),为破格用人扫除阻力。这种"托梦求贤"的方式可能源于商代浓厚的占卜文化。
3. 政治贡献
- 傅说辅佐武丁推行新政,《说命》三篇记载其提出"非知之艰,行之惟艰"的治国理念,强调实践的重要性。
- 他改革吏治,《墨子·尚贤》称其"举以为相,与接天下之政",考古发现的甲骨文显示武丁时期官僚系统出现专业化分工。
- 军事上协助武丁征服鬼方、土方等部族,甲骨文记载此时期战争频次较前代增加47%(据《商代史》统计)。
4. 文化意义
- 打破阶级壁垒:商代实行"众"(平民)、"刍"(奴隶)的严格等级,傅说晋升体现早期社会流动。
- 后世影响:成为"明君贤相"的典范,《孟子·告子下》将"傅说举于版筑"与管仲、孙叔敖并列,作为"天将降大任"的例证。
- 山西平陆现存商代傅相祠及"圣人窟"遗址,唐代《元和郡县图志》已有相关记载。
5. 学术争议
- 有学者认为《说命》篇成书较晚(可能战国时期),但清华简《傅说之命》的出土证实了故事核心内容的古老性。
- 甲骨文中尚未发现直接记载傅说的卜辞,但武丁时期"师般""甘盘"等非贵族出身的大臣记载可作旁证。
这一事件反映了商代政治制度的灵活性,傅说提出的"惟干戈省厥躬"(《说命中》)、"官不及私昵"等主张,展现出早期中国政治文明的成熟度。其版筑技术本身也是商代土木工程成就的体现,郑州商城遗址显示当时城墙版筑层厚达8-12厘米,抗压强度与现代夯土相当。
文章标签:傅说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