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 >> 历史百科 >> 五代十国 >> 详情

后蜀孟昶与广政之治

朝代:五代十国 | 时间:2025-06-07 | 阅读:6769次
历史人物 ► 孟昶

后蜀孟昶与广政之治是五代十国时期巴蜀地区的重要历史阶段,后蜀(934—965年)作为十国之一,在孟知祥建立后,其子孟昶继位后开创了相对稳定的统治局面,尤以广政年间(938—965年)为鼎盛期。以下从多个角度展开分析:

后蜀孟昶与广政之治

一、孟昶的治国政策

1. 吏治整顿

孟昶即位初期(934年,时年16岁)面临权臣专权问题,其父旧臣李仁罕、张业等把控朝政。孟昶通过果断诛杀李仁罕(935年)、张业(937年),收回权力,推行科举取士,重用赵季良、毋昭裔等文臣,建立以文人为主的官僚体系。

其中毋昭裔主持刊刻儒家经典与《文选》,推动蜀地文教复兴,为宋代蜀学发展奠定基础。

2. 经济民生

广政年间延续前蜀王衍的"轻赋"政策,实行"什一税"(即10%税率),并多次减免租赋。成都平原水利系统完善,都江堰得到系统性维护,农书《四时纂要》在蜀地流传,反映农耕技术的进步。

手工业方面,蜀锦、造纸(如薛涛笺)、雕版印刷(成都成为全国印刷中心)享誉中原,后蜀与南唐、荆南的贸易频繁,经济实力位居十国前列。

3. 文化扶持

孟昶本人爱好诗文,命赵崇祚编《花间集》,标志着"花间词派"的正式形成。朝廷设"翰林图画院",黄筌、黄居寮父子的工笔花鸟画影响后世。孟昶还亲撰《官箴》"尔俸尔禄,民膏民脂",后被宋太宗引为戒石铭。

二、政权特点与局限

1. 割据政权的保守性

尽管蜀地富庶,但孟昶未能效法南唐积极扩张。广政十八年(955年)后周攻占秦、凤、阶、成四州,暴露出后蜀军备松弛。赵季良提出的"闭关养民"政策虽保一时安定,却导致战略被动。

2. 宫廷奢靡之风

后期孟昶修建"宣华苑",宠幸花蕊夫人(费氏),生活奢靡。宋灭后蜀时,缴获宫中所藏珍宝"装船入汴京,四十日不绝",侧面反映统治者积累的巨额财富。

3. 民族政策

对川西山地的羌、獠等少数民族采取"以帛易马"的羁縻政策,但控制力较弱,黎州(今汉源)等地时有叛乱,消耗了部分军事资源。

三、历史影响

1. 宋初政策的借鉴

后蜀完善的官僚制度被北宋继承,如路级建制参照蜀地"四路"划分。《宋史》评价"蜀地富饶,孟氏割据,府库充溢",宋平定后蜀获取的物资支撑了统一战争。

2. 科技文化传承

广政末年(约963年)刊刻的《蜀刻本九经》是中国最早的监本儒家经典,推动印刷术发展。后蜀灭亡后,画院工匠入汴京,促成北宋画院体系的建立。

3. 历史评价争议

欧阳修《新五代史》批评孟昶"弱而骄",但南宋蜀地士人如李焘在《续资治通鉴长编》中肯定其文治,反映出地域历史记忆的差异。现代学者如蒙文通指出,广政之治维持了唐末以来巴蜀"扬一益二"的经济地位,为宋代"交子"产生创造条件。

孟昶统治下的后蜀展现了十国政权"保境安民"的典型模式,其文化成就与经济管理值得肯定,但军事防御的薄弱最终导致广政二十八年(965年)在宋军进攻下迅速崩溃。这段历史既是唐宋变革期区域政权运行的缩影,也揭示了割据政权在统一趋势下的必然命运。

文章标签:

上一篇:唐朝的婚姻与家庭 | 下一篇:宋人航海技术考

郑珙北汉殉国臣

五代十国刘知远

郑珙是五代十国时期北汉政权的一位重要官员,生平事迹虽在正史中记载较少,但据《旧五代史》《新五代史》等史料片段和后世地方志的补充,可勾勒出其作

荆南高氏的割据统治

五代十国慕容延钊

荆南高氏的割据统治是五代十国时期(907-979年)的重要地方政权之一,其统治核心区域位于今湖北江陵一带。该政权存续于907-963年,是十国中较具代表性的藩镇

五代十国的外交与朝贡

五代十国周世宗

五代十国时期(907-979年)是中国历史上政权更迭频繁、外交关系复杂的割据时代。这一时期的外交与朝贡体系呈现出多中心、多层次的特点,主要表现为以下方

十国的佛教与道教影响

五代十国李昪

十国时期(907-979年)是唐末五代分裂格局下的区域性政权并存阶段,佛教与道教在此时期的传播与发展呈现出地域性差异和互动性特征,以下从多个层面分析其

孟昶奢靡失后蜀

五代十国孟昶

孟昶是五代十国时期后蜀的最后一位君主,他在位初期颇有作为,但后期因奢靡腐败导致国力衰败,最终被北宋灭亡。 1. 早期政绩与后期堕落 孟昶即位时年仅

五代十国的法律体系

五代十国孟昶

五代十国时期(907—979年)的法律体系延续了唐代律令制度的基本框架,但因政权更迭频繁、地域分裂,呈现出多样性、过渡性和实用性的特点。以下是该时期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