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 >> 历史百科 >> 西周 >> 详情

西周墓葬制度与习俗

朝代:西周 | 时间:2025-06-08 | 阅读:8516次
历史人物 ► 周公

西周墓葬制度与习俗是中国早期礼制文化的重要体现,其特点与周代宗法制度、等级观念和原始宗教密切相关。以下是基于考古发现与文献记载的总结:

西周墓葬制度与习俗

一、等级化葬制

1. 墓室形制与规模

西周墓葬严格遵循“列鼎制度”,以鼎、簋数量区分身份:

- 天子:九鼎八簋(如陕西宝鸡国墓地部分大墓)

- 诸侯:七鼎六簋

- 卿大夫:五鼎四簋

- 士:三鼎或一鼎

墓室多为长方形土坑竖穴,贵族墓常见二层台、腰坑,大型墓葬带斜坡墓道(如河南洛阳北窑西周贵族墓群)。

2. 棺椁制度

《礼记》记载“天子棺椁七重,诸侯五重,大夫三重,士再重”,考古发现多印证了这一制度。陕西岐山周公庙遗址发现的带四墓道大墓,椁室采用“井”字形结构,体现高阶贵族规格。

二、葬俗特点

1. 殉葬与祭祀

- 人殉:早期延续商代传统,但西周中期后逐渐减少(如泾阳高家堡西周墓殉人);战国时期多改用俑替代。

- 祭牲:常见牛、羊、猪、狗等动物牺牲,腰坑内多埋犬(如北京琉璃河燕国墓地)。

- 祭器:青铜礼器(鼎、簋、爵)与原始瓷器组合下葬,铭文多记载祖先功绩(如利簋铭文提及武王伐纣)。

2. 特殊葬式

- 仰身直肢葬:主流葬式,体现周人“事死如生”观念。

- 玉器敛葬:贵族面部覆盖玉覆面(如山西曲沃晋侯墓地M63出土的缀玉幎目),四肢放置玉柄形器,反映“玉殓葬”习俗。

三、地域差异

1. 中原核心区(陕西、河南):严格遵循周礼,常见青铜器组合墓。

2. 边诸侯国(如燕、齐、晋):融入地方特色,如燕国流行车马坑陪葬(北京房山琉璃河车马坑出土25辆战车)。

3. 南方地区(如湖北叶家山曾国墓):保留更多商代元素,如腰坑殉狗、大量青铜酒器。

四、宗教与观念

1. 魂归“黄泉”:认为死者灵魂居于地下,故重视墓室密封(膏泥填土)与镇墓器(如蚌雕狮面器)。

2. 祖先崇拜:青铜铭文常见“子子孙孙永宝用”字样,强调族群延续。《诗经·小雅·斯干》记载的“殖殖其庭,有觉其楹”亦反映建筑式墓室对宅院的模仿。

五、演变趋势

西周晚期至春秋时期,随着礼崩乐坏,墓葬出现僭越现象(如三门峡虢国国君墓用七鼎),同时新出现积石积炭墓(河南新郑郑韩故城)以防盗防潮。这一制度体系为秦汉陵墓制度奠定了基础。

文章标签:墓葬制度

上一篇:商代占卜与宗教信仰 | 下一篇:诗经与战国文学

闵夭献文王脱困七策

西周

关于“闵夭献文王脱困七策”这一典故,实际应为历史人物闳夭(或作“闵夭”)辅佐周文王(姬昌)脱离商纣王囚禁的著名事件。该事件记载于《史记·周本纪

国人暴动与厉王流彘

西周周宣王

国人暴动与厉王流彘是中国西周晚期的一场重大政治事件,标志着西周王权衰落和礼乐制度的崩坏。以下从背景、经过、影响等方面展开阐述: 历史背景1. 厉王

周厉王专利致乱

西周镐京

周厉王是西周时期的第十位君主(在位约公元前877年—前841年),其统治以“专利”政策和后续引发的“国人暴动”著称,成为西周由盛转衰的重要转折点。这

普天之下莫非王土考

西周三国演义

“普天之下莫非王土”这一表述最早出自《诗经·小雅·北山》中的“溥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后被浓缩为广为人知的成语。这一观念是中

西周与商文化对比研究

西周周公

西周与商文化的对比研究可以从以下几个核心维度展开: 一、政治制度与权力结构1. 商代神权政治:商王朝以"天命观"为核心,政治与宗教高度结合,商王通过

周代的刑罚与司法制度

西周周公

周代的刑罚与司法制度是早期中国法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特点主要体现在礼刑结合、等级差异鲜明以及宗法伦理渗透等方面。以下从刑罚体系、司法机构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