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 >> 历史百科 >> 三国 >> 详情

孟获七擒七纵事

朝代:三国 | 时间:2025-07-01 | 阅读:838次
历史人物 ► 孟获

"孟获七擒七纵"是《三国志》注引《汉晋春秋》记载的一段著名历史典故,讲述了蜀汉丞相诸葛亮南征时收服南中豪强孟获的过程。尽管裴松之注中未明确记载"七擒七纵"的具体次数,但这一事件在《华阳国志》《资治通鉴》等后世史籍中被反复演绎,成为中国古代军事史上"攻心为上"的经典案例。

孟获七擒七纵事

主要史实依据和背景:

1. 时间与战略背景:公元225年诸葛亮南征,目的是解决蜀汉后方叛乱(建宁太守雍闿联合孟获等反叛)。采用马谡"攻心为上,攻城为下"的策略,区别于单纯武力镇压。

2. 地理与民族因素:孟获是南中地区(今云贵川交界一带)的彝人首领,《华阳国志》称其"为夷汉所服",暗示其在当地各族中有威望。诸葛亮需要稳定南中以便获取兵源(无当飞军)和物资(军资所出,国以富饶)。

3. 政治目的考量:通过反复释放孟获,瓦解叛军士气,同时树立蜀汉"仁义"形象。后世学者田余庆指出,此举实质是"以夷制夷",避免蜀汉陷入持久消耗战。

争议与延伸分析:

次数存疑:《三国志·诸葛亮传》仅载"赦获使还",未提具体擒纵次数。东晋习凿齿《汉晋春秋》首次提出"七擒"之说,可能是对《华阳国志》中"七虏七赦"的文学加工。

民族政策影响:诸葛亮设立庲降都督管理南中,保留少数民族自治(如任用孟获为御史中丞),开创"不留兵、不运粮"的羁縻政策,影响后世明清土司制度。

文化符号演变:元代《三国志平话》将孟获塑造为"蛮王"形象,明代《三国演义》第87-90回进一步神化,加入藤甲兵、木鹿大王等虚构成分。

考古佐证:

云南昭通曾出土"汉叟邑长"铜印,或与孟获家族有关;曲靖《爨龙颜碑》提到"诸葛亮之伟略",印证蜀汉对南中的治理影响。现代彝文典籍《西南彝志》也记载了"孟获"谐音人物,但需谨慎考证。

这一事件体现了诸葛亮将军事行动与政治攻心结合的智慧,其真实性虽存争议,但作为古代民族治理的典范,对后世处理边疆问题有深远启示。

文章标签:

上一篇:东汉光武帝刘秀 | 下一篇:杜预左传注解功臣

司马懿如何夺取曹魏政权

三国曹魏

司马懿夺取曹魏政权的过程是一个长期谋划、隐忍蓄势并最终以政变形式完成的典型案例,其关键节点和策略可归纳如下:1. 韬光养晦的政治伪装 司马懿早期通

三国时期的著名刺客事件

三国三国

三国时期的著名刺客事件主要集中在政治暗杀和复仇行动中,虽正史记载有限,但结合《三国志》《后汉书》及裴松之注等史料,可梳理以下典型案例及相关背

孟获七擒七纵事

三国孟获

"孟获七擒七纵"是《三国志》注引《汉晋春秋》记载的一段著名历史典故,讲述了蜀汉丞相诸葛亮南征时收服南中豪强孟获的过程。尽管裴松之注中未明确记载"

诸葛瑾舌战江东

三国诸葛瑾

诸葛瑾舌战江东这一事件在《三国志》等正史中并无明确记载,但其历史背景和诸葛瑾的外交活动确有丰富史料支撑。作为东吴重臣,诸葛瑾的辩论智慧主要体

孟获七擒七纵事

三国孟获

"孟获七擒七纵"是《三国志》注引《汉晋春秋》记载的一段著名历史典故,讲述了蜀汉丞相诸葛亮南征时收服南中豪强孟获的过程。尽管裴松之注中未明确记载"

孟获:南蛮首领,与蜀汉的七擒七纵

三国孟获

孟获是三国时期南中地区(今云南、贵州及四川西南部)的少数民族首领,以与蜀汉丞相诸葛亮的“七擒七纵”故事闻名。这一事件主要记载于《三国志》裴松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