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 >> 历史事件 >> 明朝 >> 详情

《武英殿聚珍版》编纂问世

朝代:明朝 | 时间:2024-05-18 | 阅读:946次
历史人物 ► 乾隆

《武英殿聚珍版》是清代四大全书之一,也是中国编撰历史上最大的图书集成工程。以下是关于这一重要文化成就的介绍:

《武英殿聚珍版》编纂问世

1. 编纂背景及意义

《武英殿聚珍版》是乾隆帝为了集中展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而在1772年下令编纂的。该书汇集了中国历代典籍中最精华的内容,囊括了儒、释、道等各学派的重要文献,反映了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编纂此书的目的是为了"集天下之精华,并作以大成",以弘扬中华文化。

2. 编纂过程

《武英殿聚珍版》的编纂工作历时30余年才得以完成。乾隆皇帝亲自主持,组建了由学者、书目编纂家等组成的编纂委员会。他们对大量典籍进行全面搜集、整理、校订,最终形成了4836卷、36567个单位的宏大体系。这是中国历史上规模最大、涉及领域最广泛的图书集成工程。

3. 内容特色

《武英殿聚珍版》囊括了儒、释、道各个学派的经典著作,涉及哲学、史学、文学、艺术、科技等各个领域。其中不乏许多珍稀文献,如《尚书》的甲骨文版本、《淮南子》的汉简本等。该书在编纂过程中还发掘了许多历史文献,为后世研究奠定了基础。

4. 学术地位

《武英殿聚珍版》集中展示了中华文化的瑰宝,被誉为"集大成之作"。它不仅是中国古代图书集成的最高成就,也是人类文明宝库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该书的编纂为后世学者研究中国传统文化提供了宝贵的资料和依归。至今仍然是学界研究中国古代文献的重要基础。

总之,《武英殿聚珍版》的问世标志着中华文化精粹的集大成,其学术价值和文化意义都是非凡的。这部巨著彰显了中国古代编纂学术著作的卓越成就,为人类文明做出了重要贡献。

文章标签:

上一篇:史可法、将领 | 下一篇:宣统帝满清王朝最后一位

土木堡之变帝王被俘

明朝卫所制

土木堡之变是明朝历史上的一次重大军事挫败和政治危机,发生于明英宗正统十四年(1449年)。以下从背景、过程、后果及历史影响等方面展开分析: 一、事件

文徵明书画双绝

明朝明朝

文徵明(1470-1559)是明代中期最具代表性的文人书画家之一,以“书画双绝”著称于世,与沈周、唐寅、仇英并称“吴门四家”。他的艺术成就在中国美术史上

冯保掌印司礼监

明朝冯保

冯保是明朝嘉靖、隆庆、万历三朝的重要宦官,其执掌司礼监的历程反映了明代中后期宦官权力的扩张与政治生态的复杂性。以下是关于冯保掌印司礼监的史实

朱允炆靖难失踪

明朝朱允炆

建文帝朱允炆在靖难之役中的失踪是明初政治史上最富戏剧性的悬案之一。1398年明太祖朱元璋去世后,皇太孙朱允炆继位,年号建文。他推行削藩政策引发燕王

曾静投书案风波

清朝乾隆

曾静投书案是清朝雍正年间(1726年)发生的一起重大文字狱案件,涉及反清思想传播、皇权合法性争议及雍正帝的舆论控制策略。以下是基于史实的详细内容:

乾隆盛世的治国策略

清朝乾隆

乾隆盛世是清朝第四位皇帝乾隆帝(1711-1799,在位1735-1796)统治时期,被认为是清朝国力鼎盛的阶段。其治国策略融合了康雍两朝的遗产与个人创新,具有以下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