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 >> 历史事件 >> 晋朝 >> 详情

卫玠看杀玉人悲

朝代:晋朝 | 时间:2025-05-31 | 阅读:398次
历史人物 ► 卫玠

卫玠看杀玉人悲”这一典故出自《晋书·卫玠传》,反映了西晋时期清谈名士卫玠因才貌出众引发的社会围观事件及其悲剧结局。以下是基于史实的详细分析:

卫玠看杀玉人悲

1. 卫玠其人及其时代背景

卫玠(286—312),字叔宝,河东安邑(今山西夏县)人,西晋著名玄学家、清谈家,出身名门卫氏。其祖父卫瓘为晋初重臣,父卫恒是书法家。卫玠自幼风神秀异,以“玉人”著称,《世说新语》载其“朗朗如日月之入怀”,时人誉其“璧人”。西晋后期社会崇尚玄学清谈,士族阶层以容貌风度、谈吐机锋为评价标准,卫玠凭借才貌成为这一文化的象征。

2. “看杀”事件的史实考据

《晋书·卫玠传》记载:“京师人士闻其姿容,观者如堵。玠劳疾遂甚,永嘉六年卒,时年二十七。”所谓“看杀”,指卫玠因体弱多病(疑为结核病或心理性耗竭),在洛阳被围观者长期追逐扰,不堪其扰而病情加重去世。需注意:

“看杀”非字面意义的“被看死”,而是长期社会关注导致的健康恶化。魏晋士族热衷品鉴人物,过度追捧可能加剧卫玠的心理压力。

地域与时间背景:永嘉年间(307—313)战乱频繁,卫玠南逃至豫章(今南昌),途中或定居后仍被慕名者围观,最终病逝。

3. 社会文化动因分析

外貌崇拜的极端化:魏晋时期“男色”风尚盛行,如潘安、夏侯湛等均以容貌闻名,卫玠的悲剧反映社会对容貌的狂热已超越理性。

清谈文化的副作用:卫玠善谈玄理,曾与谢鲲论道“达旦微言”,但频繁社交消耗其精力,玄学清谈的表演性加剧名人负担。

士族阶层的脆弱性:卫玠的早逝折射出西晋士族虽文化显赫却体质孱弱的特点,如《颜氏家训》批评当时贵族“肤脆骨柔”。

4. 其他相关史实补充

卫玠的学术贡献:虽以貌名世,卫玠实为重要玄学家,注《易》《老》,其“梦论”(认为梦是“想”与“因”的结合)被南朝刘孝标注《世说新语》引用。

对比性人物:同时期美男子潘安亦因才貌被围观,但未因此早逝,反因政治依附,可见卫玠之死特殊性与个人体质相关。

后世文学演绎:唐代李商隐《判春》诗“援少风多力,墙高月有痕”暗用卫玠典,明清小说常以“看杀卫玠”讽刺盲目追星。

5. 历史争议与误读

部分学者质疑“看杀”的真实性,认为可能为后人附会。但《晋书》成书于唐初,材料源自南朝旧籍,事件核心(卫玠因社会关注加速死亡)仍具可信度。需区分“被围观致死”的夸张表述与“社会压力致病”的实质。

卫玠的悲剧是西晋士族文化、社会心态与个体命运交织的结果,既是魏晋风度的缩影,也是对名人效应的早期警示。其典故至今仍用于形容过度追捧导致的效应,具有跨时代的社会学意义。

文章标签:

上一篇:荀彧死谏阻九锡 | 下一篇:杨素征战四方

陆机文赋传世

晋朝陆机

陆机《文赋》作为中国文学批评史上的经典著作,其传世价值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1. 理论开创性 陆机首次系统论述文学创作的全过程,提出"诗缘情而绮靡

苻坚淝水溃败

晋朝苻坚

苻坚在淝水之战中的溃败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以少胜多战例,也是前秦由盛转衰的关键转折点。以下是基于史实的详细分析:1. 战前背景 前秦在苻坚统治下基

范宁抨击清谈误国

晋朝王衍

东晋时期,名士范宁(339—401)在《陈时政疏》中对魏晋盛行的清谈之风进行了尖锐批判,提出“清谈误国”的观点,认为这种脱离实际、空谈玄理的风气导致

顾恺之绘洛神赋图

晋朝顾恺之

顾恺之(约348-409年),东晋杰出画家,被后世尊为“画圣”,其代表作《洛神赋图》是中国美术史上第一幅改编自文学名作的叙事性长卷绘画。该画以曹植《洛

卫玠看杀美男子

晋朝卫玠

卫玠是西晋时期著名的美男子,以容貌俊美、风姿出众著称,"看杀卫玠"的典故出自《世说新语·容止》。这一事件反映了魏晋时期的社会风尚和士人审美取向。

卫玠看杀玉人悲

晋朝卫玠

“卫玠看杀玉人悲”这一典故出自《晋书·卫玠传》,反映了西晋时期清谈名士卫玠因才貌出众引发的社会围观事件及其悲剧结局。以下是基于史实的详细分析: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