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平之战败北汉
朝代:五代十国 | 时间:2025-07-13 | 阅读:5806次历史人物 ► 资治通鉴
高平之战(又称巴公原之战)是北宋建隆元年(960年)至乾德元年(963年)间,宋太祖赵匡胤为统一中原而对北汉和辽国联军发动的一次关键战役。此战不仅是宋初统一战争的重要转折点,更体现了赵匡胤的军事才能和北宋初年的战略布局。
一、战役背景
1. 五代割据局面:北汉是后汉残余势力刘崇在太原建立的政权,长期依附辽国,成为北宋统一北方的障碍。
2. 赵匡胤的战略意图:宋太祖采取"先南后北"策略,但为巩固北方防线,必须削弱北汉。
3. 辽汉联军威胁:北汉世祖刘钧与辽穆宗结盟,形成对北宋的军事压力。
二、战役经过
1. 宋军部署:
- 赵匡胤亲率禁军主力,以李继勋为前锋,采用"分进合击"战术。
- 在泽州(今山西晋城)高平镇南部的巴公原设伏,利用地形阻断辽汉联军退路。
2. 联军溃败:
- 北汉名将张元徽战死,刘钧仅率残部逃回太原。
- 辽将耶律敌禄见势不妙,未全力救援即撤退。
3. 追击阶段:
- 宋军乘胜包围太原,但因辽国增援和雨季补给困难,最终撤围。
三、历史影响
1. 战略价值:
- 粉碎北汉反扑能力,为后来太宗灭汉奠定基础。
- 迫使辽国暂时收缩对中原的干涉。
2. 军事改革契机:
- 暴露宋军禁军腐败问题,促使赵匡胤开启"更戍法"等改革。
- 确立"强干弱枝"的中央集权军事体系。
3. 技术层面:
- 宋军首次大规模使用床等远程武器压制骑兵。
- 验证了"以步制骑"战术在河东山地战的有效性。
四、延伸知识
地理因素:
巴公原位于太行山脉西麓,海拔逾千米,地形狭窄限制骑兵机动,是典型的围歼战场。
后续发展:
此战后北汉仅能困守太原,太平兴国四年(979年)宋太宗最终攻灭北汉,结束五代十国割据。
史料记载差异:
《续资治通鉴长编》与《辽史》对战果记述不一,反映宋辽史官立场差异。
此战标志着北宋从防御转向战略进攻,其"围点打援"战术成为后世经典战例,但也暴露了宋军对辽作战的潜在弱点,为雍熙北伐的失败埋下伏笔。
文章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