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 >> 历史事件 >> 秦朝 >> 详情

李信伐楚败垂成

朝代:秦朝 | 时间:2025-06-08 | 阅读:3352次
历史人物 ► 李信

李信伐楚之战是秦国统一六国进程中一次重要的军事挫折。公元前225年,秦王嬴政派遣年轻将领李信率20万秦军攻打楚国,初期进展顺利,但最终因战略误判和楚将项燕的反攻而惨败。以下从多个角度分析此战:

李信伐楚败垂成

1. 战前背景

秦国已灭韩、赵、魏三晋,将楚国作为下一目标。

老将王翦主张需60万大军,而李信自信"20万足矣",反映秦廷轻敌心态。

楚国虽衰败,但仍有项燕统帅的楚军精锐和纵深国土优势。

2. 战役进程

第一阶段:李信采取闪电战术,连克平舆(今河南平舆)、寝丘(今安徽临泉),直逼楚都寿春。

转折点:当秦军转向进攻鄢郢时,项燕率军尾随三日三夜,在城父(今安徽亳州)发动突袭。

溃败细节:楚军切断秦军粮道,迫使李信回师救援,途中遭伏击,"七日七夜不顿舍,大败引去"(《史记·白起王翦列传》)。

3. 失败原因深度分析

兵力不足:20万军队难以控制占领区,与楚国体量不匹配。

后方空虚:秦国刚灭魏国,主力分散驻防,难以支援。

地理误判:低估江淮水网对补给的影响,楚军利用地形实施机动包围。

情报失误:未察觉项燕主力动向,反被诱入包围圈。

4. 历史影响

迫使秦国重新启用王翦,动用全国60万兵力才最终灭楚。

暴露秦国速胜战略的局限性,验证灭大国需持久战的军事规律。

楚虽暂胜但耗尽国力,为5年后彻底灭亡埋下伏笔。

项燕的战术成为后世"以弱胜强"的经典战例,其孙项羽后来反秦时多次借鉴。

5. 军事学启示

印证《孙子兵法》"知己知彼"原则,李信败于对楚军战力低估。

体现古代战争中地形与后勤的决定性作用,江淮水网抵消了秦军装备优势。

反映战国末期战争形态变化:灭国战需要政治手段配合,单纯军事进攻难以奏效。

此战作为秦灭六国过程中最大的挫败,客观上延缓了统一进程约2-3年,但也促使秦国调整战略,最终采用王翦"稳扎稳打"的方案完成统一。从历史视角看,李信的失败反而为秦始皇提供了重要教训,使后续战争准备更加充分。

文章标签:

上一篇:范蠡助越灭吴国 | 下一篇:刘渊建汉赵乱中原

秦代戍边政策

秦朝秦朝

秦代戍边政策是秦始皇统一中国后为巩固边疆、防御外患而实施的重要军事与行政措施。其核心在于通过军事屯戍、移民实边、修筑边防工程等手段,构建多层

胡亥暴政亡秦

秦朝胡亥

胡亥暴政亡秦是一个深刻反映秦朝迅速崩溃的历史案例。作为秦二世,胡亥在位期间(前210年—前207年)的统治以残暴、昏聩和短视著称,直接加速了秦帝国的

秦代祭祀制度

秦朝秦始皇

秦代祭祀制度是中国古代祭祀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奠定了后世王朝祭祀礼仪的基础。秦统一六国后,为巩固政权合法性,整合多元文化,构建了一套兼收并蓄

秦律《法经》推行

秦朝秦律

秦律《法经》是中国古代秦国及秦朝时期的法典,其核心内容源自战国时期李悝所著的《法经》,后经商鞅变法在秦国推行并进一步完善。以下是关于秦律《法

李信伐楚兵败

秦朝李信

李信伐楚兵败是战国末期秦国统一战争中的一次重要军事失利,发生于公元前225年。这一事件在《史记·王翦列传》《秦始皇本纪》等文献中有明确记载,具有深

李信伐楚兵败归

秦朝李信

李信伐楚兵败是战国末期秦国统一战争中的一次重要挫折,发生于公元前225年。此役不仅延缓了秦灭楚的进程,更反映了军事决策、情报失误与战略轻敌的教训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