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 >> 历史事件 >> 秦朝 >> 详情

李信伐楚兵败

朝代:秦朝 | 时间:2025-07-13 | 阅读:1388次
历史人物 ► 李信

李信伐楚兵败是战国末期秦国统一战争中的一次重要军事失利,发生于公元前225年。这一事件在《史记·王翦列传》《秦始皇本纪》等文献中有明确记载,具有深远的历史影响。

李信伐楚兵败

背景与起因

秦灭三晋(韩、赵、魏)后,楚国成为统一战争的下一个目标。秦王政(即后来的秦始皇)询问将领需要多少兵力攻楚,年轻将领李信声称“不过二十万人”,而老将王翦坚持需六十万大军。秦王认为王翦年老保守,遂启用李信为主帅,与蒙恬率二十万秦军伐楚。

战役过程

1. 初期进展顺利:李信采取快速突击战术,先攻占平舆(今河南平舆北),再破鄢郢(楚故都,今湖北宜城),楚军节节败退。

2. 楚将项燕的反击:楚国名将项燕利用秦军分兵冒进的弱点,尾随李信军三日三夜,在城父(今安徽亳州东南)发动突袭。秦军因兵力分散、后勤不继,遭遇惨败,两座壁垒被攻破,七名都尉战死。

3. 战略失误:李信低估楚军韧性,未像王翦建议那样集中兵力稳步推进,反而分兵攻占城池,导致防线薄弱。

失败影响

秦国战略调整:秦王政被迫向王翦认错,启用其率六十万大军再度伐楚(前224年),最终灭楚。

李信仕途:李信虽兵败,但因灭燕、齐时立功(追击燕太子丹、破齐军),仍被重用,其家族后裔在汉朝显赫(如陇西李氏)。

楚国短暂复兴:项燕由此树立威信,拥立昌平君反秦,但次年即败于王翦。

军事教训

此战体现了秦国轻敌冒进的代价:

情报不足:低估楚国动员能力,楚地广人众,项燕迅速集结新军反击。

后勤薄弱:长途作战未稳扎营垒,遭截断粮道。

将帅经验差异:李信缺乏对大国灭国战的认知,而王翦深知“百足之虫死而不僵”之理。

延伸知识

1. 秦楚恩怨:楚国自春秋以来长期与秦对抗,怀王曾被秦囚禁致死,楚人怨秦极深(“楚虽三户,亡秦必楚”)。

2. 项燕与项羽:项燕是项羽祖父,其抗秦事迹成为项氏家族的精神遗产。

3. 战术对比:王翦次年伐楚时采取“坚壁固守”消耗楚军,待其粮尽撤退时追击,体现了稳重与速决的用兵差异。

李信之败是秦统一进程中少见的挫折,但也为后续灭楚提供了关键经验,凸显了老成持重在灭国战中的重要性。

文章标签:

上一篇:范雎献远交近攻策 | 下一篇:班固汉书撰青史

赵高擅权乱政

秦朝赵高

赵高是秦朝末期权臣,以阴谋诡计和残酷手段著称,其擅权乱政直接加速了秦朝的灭亡。以下是基于史实的具体分析:1. 沙丘之谋与篡改遗诏 公元前210年,秦

王翦破楚灭赵

秦朝王翦

王翦是战国末期秦国名将,在秦始皇统一六国的过程中发挥了关键作用。他主持了对赵国和楚国的灭国战争,展现了卓越的军事才能。1. 灭赵之战(前228年)

李信伐楚兵败

秦朝李信

李信伐楚兵败是战国末期秦国统一战争中的一次重要军事失利,发生于公元前225年。这一事件在《史记·王翦列传》《秦始皇本纪》等文献中有明确记载,具有深

蒙恬北伐匈奴

秦朝蒙恬

蒙恬北伐匈奴是秦朝统一后对北方游牧民族的一次重大军事行动,发生于秦始皇三十二年(公元前215年)。此战奠定了秦朝北疆的防御体系,并对后世中原王朝

李信伐楚兵败

秦朝李信

李信伐楚兵败是战国末期秦国统一战争中的一次重要军事失利,发生于公元前225年。这一事件在《史记·王翦列传》《秦始皇本纪》等文献中有明确记载,具有深

李信伐楚兵败归

秦朝李信

李信伐楚兵败是战国末期秦国统一战争中的一次重要挫折,发生于公元前225年。此役不仅延缓了秦灭楚的进程,更反映了军事决策、情报失误与战略轻敌的教训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