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遣使至流求
朝代:隋朝 | 时间:2025-07-08 | 阅读:5793次历史人物 ► 元朝
隋朝派遣使者至流求一事见于《隋书·流求传》,是古代中国对台湾岛早期经略的重要历史记录,其背景与影响可从以下几点展开:
1. 历史背景
隋炀帝大业年间(605—618年)积极拓展海外交往,曾三次派遣武贲郎将陈稜、朝请大夫张镇州率军渡海至流求(今台湾)。此举既为宣扬国威,亦因当时流求“自通以来,未曾朝贡”,隋朝试图通过军事威慑建立宗藩关系。
2. 使团行动与记载
据《隋书》载,大业六年(610年)隋军登陆后,与当地土著发生冲突,俘获数千人而返。此次接触虽未实现长期治理,但留下了对台湾地理、物产及居民生活的详细记录,如描述当地“土人深目长鼻,织藤为甲”,并提及部落首领的“王姓欢斯氏”等。
3. 名称考据
“流求”在隋唐文献中常指台湾,但学界存在争议。部分学者认为古称可能涵盖琉球群岛,但从《隋书》所述方位(“东夷”)、航行路线(自义安郡即今潮州出发)及物产(多苎麻、鹿皮)来看,主流观点仍倾向于台湾本岛。
4. 历史意义
隋朝的经略标志着中原政权首次对台湾实施有记载的军事行动,比元朝设澎湖巡检司(1292年)早近700年。虽未建立行政机构,但为后世对台政策奠定认知基础。日本学者伊能嘉矩在《台湾文化志》中亦引用此事,视其为中台关系史的开端。
5. 后续影响
唐代《通典》与宋代《诸蕃志》延续了对流求的记载,内容多沿袭隋代见闻。此事件亦反映古代东亚“华夷秩序”的扩展,隋炀帝试图以“招抚不宾”的方式将东海岛屿纳入朝贡体系,与同期征讨林邑(今越南)、吐谷浑的策略一脉相承。值得一提的考古佐证是,台湾高雄凤鼻头遗址出土的隋唐时期五铢钱,可能与此次接触有关。
文章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