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逊:江东谋士,白衣渡江显英豪
朝代:三国 | 时间:2025-08-05 | 阅读:110次历史人物 ► 陆逊
陆逊(183年-245年),本名陆议,字伯言,吴郡吴县(今江苏苏州)人,三国时期东吴著名的军事家、政治家,孙吴政权的重要支柱。他以“白衣渡江”荆州、夷陵之战大败刘备等战绩闻名,是江东谋士中兼具战略眼光与军事才能的杰出代表。
一、早年经历与仕途崛起
陆逊出身江东士族“吴郡四姓”之一的陆氏,年少时因父亲早亡由从祖父陆康抚养。建安八年(203年)入孙权幕府,初任海昌屯田都尉,通过平定会稽山贼和鄱阳豪帅叛乱展现才能。后提出“扶植部曲,广开田畴”的经济政策,为东吴积累战争资源。
二、白衣渡江夺荆州(219年)
1. 战略背景:关羽北伐襄樊时,陆逊敏锐判断其“骄兵必败”,建议吕蒙假意示弱。
2. 计谋实施:代吕蒙督军时伪装病弱,以“卑辞奉关羽”使其放松警惕,暗中配合吕蒙完成“白衣渡江”。
3. 战后治理:快速安抚荆州士民,招降蜀将,为东吴稳固控制荆襄奠定基础。
三、夷陵之战(222年)
1. 火攻战术:利用夏季酷暑,采用“以逸待劳”策略,在猇亭以火攻大破刘备连营七百里。
2. 心理战运用:初期坚守不战挫敌锐气,待蜀军疲敝时反击。此战确立三国鼎立格局。
3. 战后处理:主动修好蜀汉,为孙权称帝(229年)创造外交条件。
四、治国理政贡献
1. 任丞相时推行“宽刑罚、薄赋敛”政策,缓解孙权晚年的严苛统治。
2. 创建“奉邑制”平衡世族与寒门利益,维护东吴内部稳定。
3. 主导屯田制改革,开发江南经济,史载“粮谷丰稔,国用充足”。
五、历史评价与特殊性
陈寿评其“忠诚恳至,忧国亡身”,是少数兼通军政的儒将。
独特之处在于:
以文士身份统兵却能取得重大战役胜利
培养出陆抗等杰出后继者,形成“陆氏世胄”的政治遗产。
陆逊的“慎战”思想对后世影响深远,其军事著作《陆氏世颂》虽已散佚,但《三国志》保存的《议缓兴利改作》等文书仍可见其务实风格。作为江东士族与孙权重臣的双重代表,他既是三国战略博弈的关键执棋者,也是六朝江南开发的先驱人物。
文章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