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 >> 历史事件 >> 元朝 >> 详情

元朝农业发展情况

朝代:元朝 | 时间:2025-08-09 | 阅读:9000次
历史人物 ► 元朝

元朝农业发展呈现出复杂的面貌,既有技术进步和区域繁荣,也存在制度性弊端和社会矛盾。以下是基于史实的详细分析:

元朝农业发展情况

一、农业政策的双重性

1. 重农政策

忽必烈即位后推行"以农桑为急务"政策,1261年设立劝农司,1270年设司农司(后改大司农司),颁布《农桑辑要》作为官方农业指导手册。该农书收录了唐宋以来的农业技术,特别强调棉、桑等经济作物种植。

2. 土地制度矛盾

官田面积扩大至全国耕地的1/4,其中"屯田"规模空前,军屯达17.5万顷,但存在"虚冒顷亩"的舞弊现象。贵族通过"投下"制度占有大量农田,如河北真定被赐给札剌亦儿部后出现"一府三州十一县皆为其食邑"的情况。

二、技术发展与作物传播

1. 农具革新

《王祯农书》记载了"水转翻车"等22种新农具,耕犁出现"辊轴"装置提高碎土效率。黄道婆从海南带回的纺织技术推动长江三角洲"衣被天下"。

2. 跨区域作物交流

西亚的"回回豆"(鹰嘴豆)、西域西瓜广泛种植。云南地区推广"梯田"技术,西藏出现"雪山灌溉系统"。政府强制推广棉花种植,1296年规定每户年纳棉布2匹。

三、区域发展差异

1. 核心农业区

长江流域"稻麦复种"面积扩大,太湖流域亩产达3石(约180公斤)。江浙行省年征税粮449万石,占全国37%。

2. 边疆开发

岭北行省通过"和林屯田"种植大麦,漠南出现"漠南灌区"。云南行省推广"陂塘灌溉",洱海地区形成"一年两熟"制。

3. 生态代价

蒙古贵族在华北改农田为牧场,仅大都周边就有官马场20余处。《元史》记载1283年河北农民"剜野菜"充饥的记载。

四、粮食流通体系

1. 漕运系统

1293年贯通京杭大运河,年运粮量从至元初的30万石增至天历年的334万石。同时实行"海运",1319年创下年运352万石的记录。

2. 常平仓制度

全国设常平仓56处,理论上"谷贱时增价籴,贵时减价粜",但实际执行中常出现"仓吏侵渔"现象。

五、社会效应与局限

农业技术进步使得人口从1200年的7680万恢复至1350年的8500万,但江南地主"岁收米数百万石"与北方"民有饥色"形成对比。1314年颁布的"延祐经理"土地清查,因官吏"虚括田亩"引发江西蔡五九起义,反映制度性矛盾。

元朝农业呈现"南盛北衰"格局,技术传播与制度桎梏并存,最终因土地兼并加剧和赋役不均导致农业基础动摇,成为元末农民起义的深层经济诱因。

文章标签:

上一篇:王禹偁:宋朝文臣的治国理念与成就 | 下一篇:李善长的开国结局

高洋出谋划策贤相路

元朝高洋

高洋是北齐的开国皇帝,史称齐文宣帝,其执政前期以勤政、任贤、改革著称,但后期逐渐骄奢残暴。若论其“出谋划策贤相路”,需结合北齐初期的政治背景

元朝农业发展情况

元朝元朝

元朝农业发展呈现出复杂的面貌,既有技术进步和区域繁荣,也存在制度性弊端和社会矛盾。以下是基于史实的详细分析: 一、农业政策的双重性1. 重农政策

元朝对外战争策略及其历史意义研究

元朝元朝

元朝对外战争策略及其历史意义研究元朝(1271-1368年)作为蒙古帝国在中原地区的延续,其对外战争策略继承并发展了蒙古军事传统,同时融合了中原政治智慧

杨朵儿只忠诚勇武事迹

元朝朵儿只

杨朵儿只(1285—1328),又称杨朵儿只·也先帖木儿,是元代著名的蒙古族将领,忠诚勇武的事迹载于《元史》等史料中。他是元武宗时期的功臣,历任中书左丞

元朝农业发展情况

元朝元朝

元朝农业发展呈现出复杂的面貌,既有技术进步和区域繁荣,也存在制度性弊端和社会矛盾。以下是基于史实的详细分析: 一、农业政策的双重性1. 重农政策

元朝对外战争策略及其历史意义研究

元朝元朝

元朝对外战争策略及其历史意义研究元朝(1271-1368年)作为蒙古帝国在中原地区的延续,其对外战争策略继承并发展了蒙古军事传统,同时融合了中原政治智慧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