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 >> 历史事件 >> 三国 >> 详情

钟会邓艾分兵伐蜀

朝代:三国 | 时间:2025-07-12 | 阅读:2394次
历史人物 ► 邓艾

钟会与邓艾分兵伐蜀是三国末期魏国灭蜀的关键战役,发生于公元263年。以下是基于史实的具体分析:

钟会邓艾分兵伐蜀

背景与战略部署

1. 曹魏的决策司马昭为实现统一,趁蜀汉国力衰弱(刘禅昏庸、姜维北伐削弱蜀国防备),决定发动灭蜀之战。钟会被任命为镇西将军,都督关中诸军,担任主攻;邓艾为征西将军,率偏师牵制。

2. 分兵意图:魏军采用“声东击西”之策。钟会率主力10余万攻汉中,吸引蜀军注意力;邓艾领3万人从狄道进兵沓中,牵制姜维;诸葛绪另率一军切断姜维退路。

战役进程

1. 钟会突破汉中:钟会迅速攻占汉中诸围,但蜀将傅佥、蒋斌死守阳安关、汉城等地。后因守将蒋舒投降,阳安关失守,钟会长驱直入。

2. 姜维的应对:姜维闻讯后紧急撤退,摆脱邓艾追击,退守剑阁天险,与张翼董厥等人合兵,阻钟会大军于剑门关外。

3. 邓艾阴平:久攻剑阁不克,邓艾提出偷渡阴平直捣成都的冒险计划。他率军翻越摩天岭,凿山开路,攻克江油关,诸葛瞻战死于绵竹,蜀都门户洞开。

关键细节与影响

1. 蜀汉的速亡:刘禅听从谯周建议,在邓艾兵临成都时投降,姜维被迫降于钟会。此战凸显蜀汉后期防御体系的脆弱,尤其是阴平小道疏于防范。

2. 魏军内部矛盾:钟会与邓艾早有不和。灭蜀后,钟会诬陷邓艾谋反,司马昭派卫瓘逮捕邓艾。钟会随后联合姜维意图割据,但因兵变失败,邓艾亦被卫瓘冤杀。

3. 战略评价:邓艾的堪称军事史上的典范,但冒险性极高;钟会虽擅长权谋,却缺乏统帅控局能力。司马昭的“分兵互制”策略既成就了灭蜀之功,也暴露了魏晋权力斗争的残酷性。

延伸知识

地理因素:阴平小道全长700余里,邓艾以毡毯裹身滚下山崖,足见行军之艰。

后续影响:蜀汉灭亡加速了三国归一进程,仅两年后司马炎篡魏建晋,东吴于280年覆灭。

此役不仅是军事胜利,更是政治权谋的体现,钟会、邓艾的结局反映了司马氏对功臣的警惕。

文章标签:

上一篇:吕后诛杀韩信彭越 | 下一篇:晋安帝被弑身亡

王允巧施美人计

三国王允

“王允巧施美人计”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计谋策略,出自《三国演义》,但历史上王允与貂蝉的故事与小说情节存在差异。以下从史实与文学演绎两方面展开分

钟会邓艾分兵伐蜀

三国邓艾

钟会与邓艾分兵伐蜀是三国末期魏国灭蜀的关键战役,发生于公元263年。以下是基于史实的具体分析:背景与战略部署 1. 曹魏的决策:司马昭为实现统一,趁蜀

张角起义黄巾乱

三国张角

张角起义(又称黄巾起义)是东汉末年爆发的规模最大的农民起义,发生于公元184年,由太平道首领张角及其兄弟张宝、张梁领导。这场起义以头戴黄巾为标志

孙权建业称帝号

三国孙权

孙权在公元229年于建业(今南京)称帝,建立吴国,史称“孙吴”或“东吴”,与曹魏、蜀汉形成三国鼎立。以下是关于这一历史事件的具体内容和相关背景:

钟会邓艾分兵伐蜀

三国邓艾

钟会与邓艾分兵伐蜀是三国末期魏国灭蜀的关键战役,发生于公元263年。以下是基于史实的具体分析:背景与战略部署 1. 曹魏的决策:司马昭为实现统一,趁蜀

邓艾偷渡阴平灭蜀汉

三国邓艾

邓艾偷渡阴平灭蜀汉是三国后期决定性的战略奇袭事件。景元四年(263年),魏国发动灭蜀之战,邓艾与钟会分兵进攻。钟会主力被姜维阻于剑阁,战局陷入僵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