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 >> 历史事件 >> 明朝 >> 详情

明成祖修大典

朝代:明朝 | 时间:2025-07-27 | 阅读:757次
历史人物 ► 明成祖

明成祖朱棣主持编纂的《永乐大典》是中国古代规模最为宏大的类书,也是世界文化史上最早的百科全书之一。其编纂过程与历史背景体现了明代初期的文化复兴与政权合法化需求,具有多重历史意义。

明成祖修大典

1. 编纂背景与动机

朱棣于1403年(永乐元年)下令编修《永乐大典》,既是对其通过靖难之役夺取政权后文化建设的需要,也是对朱元璋时期未完成的《文献大成》的扩展。通过此举,朱棣试图彰显自身"文治"功绩,消弭篡位争议,同时整合前朝文化遗产以强化中央集权。

2. 编纂团队与过程

由翰林学士解缙牵头,后由姚广孝监修,组织147位学者参与。编纂团队汇集了经史子集各部典籍,动用南京文渊阁全部藏书,并派员在全国搜罗遗籍。1408年完成初稿,总计22877卷(含目录60卷),分装11095册,字数约3.7亿,抄录先秦至明初典籍8000余种。

3. 内容结构与特点

采用"用韵以统字,用字以系事"的编排体例,按《洪武正韵》分类。内容涵盖天文、地理、阴阳、医药、戏剧、工艺等所有已知学科,尤其注重收录民间罕见文献。例如收录《水经注》早期版本、宋代《营造法式》等技术专著,以及大量已佚的元代戏曲文本。

4. 文献价值与流传

原始正本存于南京文渊阁,迁都北京后副本藏于皇史宬。明末正本失踪(一说殉葬永陵),清代仅存副本的约4000册。1900年庚子事变中翰林院遭劫,现存仅800余卷残本,分散于8国30多个机构。2018年法国巴黎拍卖的2册大典,证实为嘉靖副本原件。

5. 历史影响与现代研究

《永乐大典》开创了中国类书编纂的新范式,其辑佚功能为清代四库全书所继承。现代学者通过现存残卷已复原620种佚书,如《旧五代史》《宋会要辑稿》等重要史料。近年中国国家图书馆主导的数字化工程,已实现现存所有残卷的高清影像汇编。

这部巨著不仅是中国古代文献整理的巅峰之作,其"典籍渊薮,文化长城"的历史地位,至今仍为学术界所推崇。现存残本中蕴含的医学、科技史料,对研究14世纪前中华文明具有不可替代的价值。

文章标签:

上一篇:元朝在造纸术和印刷术方面的创新事件 | 下一篇:乾隆盛世的治国策略

明宪宗宠万妃

明朝明宪宗

明宪宗朱见深对万贵妃的宠爱是明代宫廷史中一个极具代表性的案例,深刻反映了成化年间后宫政治与帝王情感的复杂互动。万贵妃(1430—1487),原名万贞儿,

徐阶斗严嵩胜

明朝严嵩

徐阶斗严嵩是明代嘉靖年间政坛的一场重要权力斗争,最终以徐阶的胜利告终。这一事件的背景、过程和影响体现了明代中后期官僚体系的复杂性。以下从多个

土木堡之变惊

明朝蔚州

土木堡之变是明朝中期爆发的一场重大军事灾难,发生于正统十四年(1449年),明英宗朱祁镇亲征瓦剌惨败被俘,导致明朝国力严重受损,成为由盛转衰的关键

明成祖修大典

明朝明成祖

明成祖朱棣主持编纂的《永乐大典》是中国古代规模最为宏大的类书,也是世界文化史上最早的百科全书之一。其编纂过程与历史背景体现了明代初期的文化复

明成祖修大典

明朝明成祖

明成祖朱棣主持编纂的《永乐大典》是中国古代规模最为宏大的类书,也是世界文化史上最早的百科全书之一。其编纂过程与历史背景体现了明代初期的文化复

迁都北京巩固北方

明朝明成祖

迁都北京巩固北方是明成祖朱棣在15世纪初实施的一项重要战略决策,对明朝的政治、军事和经济格局产生了深远影响。以下是这一决策的背景、实施过程及其历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