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 >> 历史事件 >> 唐朝 >> 详情

甘露之变诛宦官败

朝代:唐朝 | 时间:2025-06-16 | 阅读:8065次
历史人物 ► 甘露之变

甘露之变唐文宗大和九年(835年)由李训、郑注等人策划的铲除宦官集团的政变,因行动失败导致朝臣惨遭清洗,成为晚唐宦官专权加剧的转折点。以下从背景、过程、失败原因及影响等方面详细阐释:

甘露之变诛宦官败

一、事件背景

1. 宦官专权恶化

安史之乱后,宦官逐渐掌握神策军兵权。唐宪宗时期确立枢密使制度,宦官集团形成"四贵"(两枢密使、两神策中尉)把持朝政的局面,甚至废立皇帝(如唐敬宗被弑)。

2. 文宗的改革意图

唐文宗李昂即位后,不满宦官王守澄等人的操控,暗中提拔李训、郑注等人,先后铲除宦官陈弘志、王守澄,但核心权力仍掌握在仇士良等宦官手中。

二、政变过程

1. 精心策划

- 李训谎称左金吾厅石榴树夜降甘露(祥瑞之兆),诱使宦官首领仇士良等人前往查验。

- 埋伏的韩约部将因紧张暴露踪迹,仇士良察觉异常,劫持文宗返回内廷,调神策军反扑。

2. 血腥镇压

- 李训、郑注及参与大臣王涯、贾餗等全家被诛,史称"四相三族"之祸,死者千余人。

- 长安爆发"坊市剽掠",神策军趁机劫掠富户,朝堂为之一空。

三、失败关键原因

1. 谋划疏漏

- 依赖单一环节(韩约部埋伏),未预设应急方案。韩约临阵失态暴露计划。

- 未有效控制神策军兵权,宦官仍掌握武装核心。

2. 内部矛盾

李训与郑注争功导致行动不同步,郑注在外接应未起作用。文宗本人优柔寡断,关键时刻未能配合。

3. 情报系统失效

宦官通过枢密院掌控禁中信息网,李训集团行动细节可能早已泄露。

四、深远影响

1. 宦官权势登峰造极

仇士良掌权二十余年,文宗沦为傀儡,自叹"受制家奴"。直至唐昭宗天复三年(903年)朱温诛杀宦官,问题才彻底解决。

2. 朝臣势力瓦解

南衙(朝官)与北司(宦官)对抗彻底失败,牛李党争因此激化,加速了唐王朝统治基础的崩溃。

3. 历史评价争议

资治通鉴》批评李训"侥幸行事",但王安石等人认为其"诛宦之意可嘉"。现代学者指出,该事件反映了制度性危机——皇权已无法通过正常途径收回中枢权力。

五、延伸知识

1. 唐代宦官特殊地位

区别于汉代宦官,唐代宦官拥有正式官僚身份(如枢密使),并掌控野战部队。唐后期三分之二的节度使由宦官推荐。

2. 类似事件对比

东汉末年何进谋诛宦官同样因泄密失败,但唐代宦官拥有更强的军事组织能力,导致反扑更彻底。

3. 文学反映

李商隐《有感二首》"如何本初辈,自取屈氂诛"即暗指此事,白居易《宿紫阁山北村》则侧面反映神策军暴行。

这一事件标志着唐代政治体制的彻底失衡,为后续黄巢起义和藩镇割据埋下伏笔。宋代强化中央集权、削弱宦官权力的制度设计,某种程度上正是吸取了甘露之变的教训。

文章标签:

上一篇:隋朝设立骁果卫 | 下一篇:范质献策周室改革

白居易琵琶行诗

唐朝白居易

《琵琶行》是唐代诗人白居易创作的一首长篇叙事诗,是其在元和十一年(816年)贬官江州司马时期的代表作之一。以下从创作背景、内容解析、艺术特色、历

唐德宗奉天之难

唐朝唐德宗

唐德宗奉天之难是唐德宗建中四年(783年)因泾原兵变引发的政治危机,导致德宗仓皇出逃奉天(今陕西乾县),成为中唐政局的重要转折点。以下从背景、过

贞观之治开盛世

唐朝贞观之治

贞观之治(627-649年)是唐太宗李世民在位期间开创的治世典范,以其政治清明、经济繁荣、文化昌盛和军事强盛著称,为盛唐奠定了基础。这一时期的治国方略

李龟年乐圣之名

唐朝李龟年

李龟年是唐代著名的音乐家,被誉为“乐圣”,其名声主要源于他在宫廷音乐和民间音乐领域极高的造诣,以及与盛唐文化的紧密关联。以下是关于李龟年及其

甘露之变失败

唐朝甘露之变

甘露之变是唐文宗大和九年(835年)由文宗李昂与宰相李训、郑注等人策划的一场针对宦官集团的政变,意图铲除以仇士良为首的枢密使势力,但最终因计划泄

甘露之变诛宦官败

唐朝甘露之变

甘露之变是唐文宗大和九年(835年)由李训、郑注等人策划的铲除宦官集团的政变,因行动失败导致朝臣惨遭清洗,成为晚唐宦官专权加剧的转折点。以下从背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