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 >> 历史事件 >> 西周 >> 详情

共伯和共和执政

朝代:西周 | 时间:2025-06-07 | 阅读:5900次
历史人物 ► 共和

共伯和共和执政是中国历史上西周时期的一场重要政治事件,发生在公元前841年,标志着中国历史纪年的确切开端。这一事件因“国人暴动”驱赶周厉王后,由共伯和(一说为共国国君,名和)代行王政,开启了为期14年的“共和行政”时期。

共伯和共和执政

背景与起因:

周厉王统治时期实行“专利”政策,垄断山林川泽之利,加重剥削,并压制言论(“弭谤”),导致民众不满。公元前841年,都城镐京爆发“国人暴动”(“国人”指居住于城内的平民与贵族),厉王逃亡至彘(今山西霍州),王室权威崩溃。诸侯推举共伯和暂代王权,史称“共和执政”。

共和行政的特点:

1. 贵族联合执政:共伯和并非正式周王,而是以诸侯身份摄政,实际权力可能由周公、召公等贵族联合行使(《史记·周本纪》称“周召共和”)。

2. 稳定政局:共和时期恢复周礼秩序,缓和社会矛盾,为宣王“中兴”奠定基础。

3. 纪年标志司马迁《史记》从共和元年(前841年)开始明确纪年,此前年代存在争议。

争议与考证:

竹书纪年》记载“共伯和干王位”,暗示共伯和可能篡位,而非单纯摄政。

现代学者对“共和”性质看法不一:或认为是贵族寡头政治,或是权力真空下的临时妥协。

延伸知识:

“共和”一词与西方“republic”无直接关联,但均体现权力共治思想。

西周金文中的“师询簋”等器物印证了厉王失政后权力重组。

宣王即位后,共伯和归政,传说其退隐山林(《庄子·让王》称“共伯得乎共首”)。

历史意义:

共和执政是中国早期政治制度危机的应对实验,展现了周代贵族集团的调节能力,也为后世权臣摄政提供了先例。其纪年价值更使公元前841年成为中国信史的里程碑。

文章标签:

上一篇:太康失国丧王权 | 下一篇:楚怀王囚死于秦

楚熊绎开拓荆蛮

西周熊绎

楚熊绎开拓荆蛮的历史记载主要见于《左传》《史记·楚世家》等早期文献,反映了西周初期楚人南迁并奠定楚国基业的重要历程。作为西周初年楚国的早期领袖

周懿王王室衰微

西周姬辟方

周懿王是西周第九位君主,姬姓,名囏(一说名坚),在位时间为公元前899年至前892年。这一时期西周王朝的衰微迹象已较为明显,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召公奭治燕安边

西周周武王

召公奭是西周初年重要的宗室重臣,姬姓,名奭,因受封于燕(今北京及河北北部),又称燕召公。他在周王朝的边疆治理中发挥了关键作用,其治燕安边的策

齐丁公镇守东土

西周姜尚

齐丁公镇守东土是西周初期重要的历史事件,涉及齐国早期疆域拓展与周王朝东方统治的巩固。以下从史实背景、具体举措及历史意义等方面展开分析: 一、历

荣伯谏厉王弭谤

西周共和

《荣伯谏厉王弭谤》是《国语·周语上》中的经典篇章,记载了西周厉王时期因暴政引发国人谤议,宠臣荣夷公(即荣伯)推行专制政策压制言论,最终导致国人

毛公鼎铭文传后世

西周共和

毛公鼎是西周晚期青铜器中的瑰宝,铸造于周宣王时期(约公元前828—前782年),现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其内壁铸有32行498字铭文,是现存青铜器铭文最长的一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