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 >> 历史事件 >> 宋朝 >> 详情

苏轼乌台诗案

朝代:宋朝 | 时间:2025-06-15 | 阅读:9460次
历史人物 ► 乌台诗案

苏轼乌台诗案是中国北宋时期一起著名的事件,发生于元丰二年(1079年),因苏轼的诗文被指控"讥讽朝政"而引发。以下是关于此案的详细分析:

苏轼乌台诗案

1. 事件背景

宋神宗时期,王安石变法引发朝野激烈斗争。苏轼虽曾支持变法,但后转为批评新法弊端,与革新派产生矛盾。

元丰二年四月,苏轼调任湖州知州,按例上《湖州谢上表》,其中"知其愚不适时,难以追陪新进"等语被指含讥讽。

2. 案件经过

御史中丞李定、舒亶等人搜集苏轼诗文作为罪证,弹劾其"谤讪朝廷"。七月二十八日,御史台派员赴湖州逮捕苏轼。

苏轼被至汴京,关押在御史台监狱(因汉代御史台柏树招乌鹊,故称"乌台")。审讯持续百余日,涉及苏轼与亲友往来诗文近百篇。

主要指控包括《山村五绝》讽青苗法、《八月十五日看潮》喻变法如"吴儿弄潮"、《王复秀才所居双桧》被曲解为"根到九泉无曲处,世间惟有蛰龙知"影射皇帝。

3. 案件结果

经多方营救(包括王安石之弟王安礼、太皇太后曹氏介入),十二月结案。苏轼贬为黄州团练副使,史称"乌台诗案"。

牵连官员达三十九人,包括苏辙(贬监筠州盐酒税)、王诜(削爵)、司马光(罚铜)等。驸马王诜因泄露机密被重处。

4. 历史影响

开创宋代""先例,标志着宋代党争从政见分歧转向人身迫害。此后"车盖亭诗案"等类似案件频发。

推动苏轼思想转变:黄州期间创作《赤壁赋》《寒食帖》等旷世之作,形成"人生如梦"的豁达境界。

暴露宋代司法弊端:审讯中使用"诗谶"穿凿附会,如将"化工只欲呈新巧"解为讽刺变法,显示的荒谬性。

5. 延伸知识

案件档案保存完整,南宋即编有《乌台诗案》(又名《东坡乌台诗案》),为研究宋代法制重要文献。

现代学者考证指出,部分涉案诗文确实含有政治隐喻,但多数属正常文学创作。如《桧诗》实为咏物,却因"蛰龙"触犯帝王忌讳。

地理影响:苏轼贬谪路线形成"苏迹文化带",黄州、惠州、儋州等地现存大量相关遗迹。

此案反映了宋代集权政治下知识分子的处境,也展现了中华文化"诗可以怨"传统与专制皇权的冲突。苏轼在逆境中完成精神超越,使其成为中国士大夫文化的典范人物。

文章标签:诗案

上一篇:李煜亡国词帝垂泪 | 下一篇:元朝画家黄公望

元祐更化旧制复

宋朝元祐

元祐更化是北宋哲宗元祐年间(1086—1094)以司马光、吕公著等旧党为首的政治集团对神宗朝王安石新法的全面废止与旧制恢复的重要政治事件。其核心背景与内

苏辙稳健政论家

宋朝苏辙

苏辙(1039—1112),字子由,号颍滨遗老,北宋著名文学家、政治家,与其父苏洵、兄苏轼并称“三苏”,是北宋中期政坛和文坛的重要人物。苏辙的政论以稳健

宋神宗西征失败

宋朝宋神宗

宋神宗西征主要指的是熙宁年间对西夏的军事行动,尤其是1081年的“五路伐夏”战役。这次大规模征伐以宋军惨败告终,成为北宋经略西北的重要转折点。 一、

澶渊之盟宋辽和

宋朝资治通鉴

澶渊之盟(1005年)是北宋与辽国在长期战争后签订的里程碑式和约,标志着宋辽进入长达百年的和平时期。该盟约的签订深刻影响了东亚政治格局,其内容和背

苏轼因乌台诗案贬谪

宋朝乌台诗案

苏轼因“乌台诗案”贬谪是北宋政治与文学史上的重要事件,涉及党争、文字狱及士人命运的交织。以下是基于史实的详细分析: 1. 事件背景与起因 - 政治环

苏轼乌台诗案

宋朝乌台诗案

苏轼乌台诗案是中国北宋时期一起著名的文字狱事件,发生于元丰二年(1079年),因苏轼的诗文被指控"讥讽朝政"而引发。以下是关于此案的详细分析:1. 事件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