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 >> 历史事件 >> 三国 >> 详情

魏延献子午谷谋

朝代:三国 | 时间:2025-05-24 | 阅读:9375次
历史人物 ► 魏延

魏延提出的子午谷奇谋是三国时期蜀汉北伐战略中一次颇具争议的军事构想,其核心内容是趁魏国不备,通过子午道(汉中直通长安的险峻捷径)突袭长安。这一计划在《三国志·魏延传》中有明确记载,裴松之注引《魏略》也提供了细节,但历史上并未被诸葛亮采纳。

魏延献子午谷谋

历史背景与具体内容

建兴六年(228年)诸葛亮首次北伐时,魏延建议亲率五千精兵负粮兵五千,十日急行军穿越子午谷直取长安。他认为守将夏侯楙怯懦无谋,蜀军突然出现后必弃城而逃,届时可一举占领关中要地。诸葛亮则坚持“十全必克”的稳进策略,选择先取陇右(如街亭之战),认为子午道险峻难行且易遭埋伏,风险过高。

争议焦点

1. 可行性分析

- 地理险恶:子午谷全长约330公里,栈道年久失修,雨季易塌方。《汉书》记载王莽曾修此道导致“役者死万数”。曹真伐蜀时走子午谷,一个月仅行进一半路程。

- 情报问题:魏延假设魏国毫无防备,但事实上曹魏在子午谷北口设有戍卫(如《魏书》提及的“子午戍”)。司马懿后来提及“蜀数从子午道出兵”,说明魏国可能早有警觉。

- 后勤压力:携带十日口粮意味着无补给线,若长安不克则全军陷绝境。诸葛亮北伐后期粮尽退兵的经历印证了后勤脆弱性。

2. 战略价值

- 成功占领长安未必能长期固守。曹魏可从洛阳、潼关快速增援,蜀汉后续部队需突破斜谷、骆谷等多条险道。诸葛亮后期采用“出陇右断陇道”的策略,旨在切断魏国与凉州联系,更具战略纵深度。

- 曹魏关中守备并非绝对空虚。郭淮张郃等名将常驻雍凉,《资治通鉴》载长安周边有“中军五万”,夏侯楙虽无能,但未必无抵抗之力。

后世评价

唐代军事印证:安史之乱时,唐军曾尝试从子午谷长安却失败,反被叛军伏击(见《旧唐书·郭子仪传》)。

现代研究观点:田余庆在《秦汉魏晋史探微》中认为,蜀汉国力决定其必须“零失误”,诸葛亮弃用此策体现谨慎性格;而张大可《三国史》指出,魏延方案本质是“军事冒险主义”,与蜀汉“以正合”的国力不符。

补充知识:子午道在南北朝时期仍是兵家险途。东晋桓温北伐前秦、南朝刘裕伐后秦均尝试过此路线,但多因补给断绝失利。现古发现子午谷沿途留有汉魏时期烽燧遗迹,证实其军事警戒功能。

文章标签:

上一篇:汉宣帝中兴振朝纲 | 下一篇:皇甫谧著针灸经

曹丕篡位事件的真相揭秘

三国三国

曹丕篡位事件是三国时期重要的政治转折点,其核心是汉献帝禅位与曹魏代汉的过程。这一事件看似是和平的权力交接,实则蕴含复杂的政治博弈和舆论操控。

刘备三顾茅庐求贤才

三国三顾茅庐

刘备三顾茅庐是《三国志》与《三国演义》中记载的著名历史事件,体现了刘备礼贤下士的胸襟和诸葛亮择主而事的谨慎态度。根据《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

三国时期的白马之围事件分析

三国三国

白马之围是三国时期曹操与袁绍之间的关键战役之一,发生于建安五年(200年)四月至六月,是官渡之战的序幕战。此役以曹操成功解围告终,展现了其军事才

刘禅继位蜀汉悲歌

三国刘禅

刘禅继位与蜀汉衰亡是三国历史的重要转折点,其背后蕴含着复杂的政治、军事及社会因素。以下从多个维度展开分析:1. 继位背景与权力交接危机刘禅223年继

魏延的忠诚与悲壮命运

三国魏延

魏延是三国时期蜀汉政权的重要将领,其忠诚与命运颇具争议性。以下结合《三国志》等正史记载分析其生平关键点:1. 军事才能与早期功绩 魏延以部曲身份

魏延谋反被斩

三国魏延

关于魏延谋反被斩的历史事件,主要记载于《三国志·蜀书·魏延传》及裴松之注引的《魏略》等史料。以下是基于史实的详细分析:1. 背景与矛盾根源 魏延是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