桓彝战死殉国
朝代:晋朝 | 时间:2025-07-25 | 阅读:6054次历史人物 ► 桓彝
桓彝(276年-328年),字茂伦,东晋重要军事将领,谯国龙亢(今安徽怀远)人,出身谯国桓氏,是桓温之父。他在东晋初年的政治动荡中以身殉国,成为忠烈典范。
生平与战死背景
桓彝在南渡后历任重要官职,如宣城内史。咸和二年(327年),苏峻联合祖约发动叛乱,攻入建康,控制朝政。桓彝在危局中毅然起兵勤王,率军固守泾县(今安徽泾县)。面对叛军围攻,他坚守城池数月,最终因粮尽援绝,城破,时年52岁。
几点关键史实与评价
1. 战略意义:桓彝的抵抗延缓了苏峻叛军的扩张,为后来陶侃、温峤等组织的联军反攻争取了时间。
2. 忠烈形象:东晋朝廷追赠桓彝为廷尉卿,谥号“简”,其事迹被载入《晋书·忠义传》。他的殉国强化了东晋士人的气节观念。
3. 家族影响:其子桓温后来成为权臣,主导北伐,孙子桓玄更一度篡晋称帝。桓彝的忠义形象与后代的政治野心形成鲜明对比。
扩展:苏峻之乱与东晋政局
苏峻之乱(327-329年)是东晋外戚与门阀矛盾的爆发。桓彝之死反映了地方将领在中央权力真空时的抉择。平叛后,东晋进入陶侃、庾亮等权臣共治时期,门阀政治进一步固化。
桓彝的结局不仅是个人悲剧,也映射了东晋初期皇权软弱、门阀倾轧的时代特征,其忠勇精神被后世史家反复强调,成为儒家价值观的象征。
文章标签:桓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