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 >> 历史事件 >> 唐朝 >> 详情

骆宾王讨武曌檄文

朝代:唐朝 | 时间:2025-06-01 | 阅读:1673次
历史人物 ► 武曌

骆宾王所撰的《为讨武曌檄》(又称《代李敬业传檄天下文》)是中国古代檄文名篇,作于684年,旨在声讨武则天篡唐自立的行为,为(即李敬业)起兵反武提供舆论支持。以下从历史背景、内容结构、文学价值及影响等方面展开分析:

骆宾王讨武曌檄文

一、历史背景

1. 武则天称制

唐高宗去世后,武则天先后废中宗李显、立睿宗李旦为傀儡,实际独揽大权。684年,她准备称帝,改国号为周,引发李唐宗室和旧臣不满。

2. 起兵

(李勣之孙)联合骆宾王等人在扬州聚兵十万,以“匡复李唐”为名发动叛乱。檄文即作于此时,意图争取天下响应。

二、檄文内容核心

1. 列数武则天罪状

- 出身批判:“伪临朝武氏者,性非和顺,地实寒微。”强调其出身卑微且心术不正。

- 秽乱宫闱:“陷吾君于聚麀”(指武则天为太宗才人后又嫁高宗,违背)。

- 残害忠良:“杀姊屠兄,弑君鸩母”(虽部分夸大,但反映武则天铲除政敌的史实)。

- 篡权野心:“包藏祸心,窥窃神器”直指其称帝企图。

2. 宣扬起义合法性

- 强调身份:“公侯冢子,奉先君之成业”,突出其李唐忠臣后裔的地位。

- 借用天命:“班声动而北风起,剑气冲而南斗平”,渲染义军声势。

3. 煽动性结尾

- 名句:“一抔之土未干,六尺之孤何托?”(高宗陵墓新葬,幼主却无依托)极具感染力。

- 警告守唐旧臣:“试看今日之域中,竟是谁家之天下!”激发对李唐的忠诚。

三、文学与政治价值

1. 骈文典范

全文工整,用典精当(如“霍子孟之不作,朱虚侯之已亡”借汉代忠臣反衬当世无人),气势磅礴,被誉为“檄文之祖”。

2. 历史争议

- 部分内容与史实不符(如“弑君鸩母”无确证),属政治宣传手法。

- 据《新唐书》载,武则天读檄文至“一抔之土未干”时,曾感叹:“宰相安得失此人!”可见其才能。

3. 起义失败与影响

兵败后,骆宾王下落成谜(或,或遁入空门),但檄文因其文学成就流传后世,成为反专制、倡忠义的符号。

四、延伸知识

武则天的应对:她迅速平定叛乱后,反而加速称帝进程,690年正式建周,但晚年仍归政于李唐,反映其政治智慧。

檄文功能:古代檄文兼具“军事通告”与“舆论战”作用,骆文将道德谴责与文学渲染结合,堪称典范。

这篇檄文既是政治斗争的产物,也是初唐文学的瑰宝,其激越的笔法和道德指控,至今为史学与文学研究者所重。

文章标签:

上一篇:张须陀镇压起义 | 下一篇:后梁郢王朱友珪弑父

白居易创作《长恨歌》

唐朝白居易

白居易创作《长恨歌》是中唐文学史上的重要事件,该诗以唐玄宗与杨贵妃的爱情悲剧为核心,兼具历史叙事与艺术想象,展现了白居易作为新乐府运动代表人

王维开创山水诗派

唐朝王维

王维是盛唐时期著名的诗人、画家,被尊为“诗佛”,他在山水田园诗领域的杰出贡献使其成为唐代山水诗派的代表人物之一。不过严格来说,山水诗并非由王

鉴真东渡传法日本

唐朝唐朝

鉴真东渡传法日本是中国佛教史上重要的文化交流事件,对日本佛教与文化产生深远影响。鉴真(688—763年),唐代著名律宗高僧,俗姓淳于,扬州江阳人。他

唐朝组建神策军

唐朝唐朝

唐朝神策军的组建与发展 唐朝神策军是唐玄宗天宝年间(742—756年)由边疆节度使哥舒翰在陇右地区创立的一支边防军队,最初驻扎在今青海省西宁附近的洮河

骆宾王讨武曌檄文

唐朝武曌

骆宾王所撰的《为徐敬业讨武曌檄》(又称《代李敬业传檄天下文》)是中国古代檄文名篇,作于684年,旨在声讨武则天篡唐自立的行为,为徐敬业(即李敬业

武曌:中国历史上著名的一位皇帝,南北朝时期的一位重要统治者

南北朝武曌

武曌:中国历史上著名的一位皇帝武曌是中国历史上少有的女性统治者。她于公元690年至公元705年期间短暂统治了中国,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位正式称帝的女性皇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