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 >> 历史事件 >> 唐朝 >> 详情

白居易创作《长恨歌》

朝代:唐朝 | 时间:2025-07-19 | 阅读:8291次
历史人物 ► 白居易

白居易创作《长恨歌》是中唐文学史上的重要事件,该诗以唐玄宗杨贵妃的爱情悲剧为核心,兼具历史叙事与艺术想象,展现了白居易作为新乐府运动代表人物的叙事才华与批判意识。以下结合史实与文学背景展开分析:

白居易创作《长恨歌》

1. 创作背景与时代关联

《长恨歌》作于元和元年(806年),白居易时任盩厔县尉,与友人陈鸿、王质夫同游仙游寺时,谈及玄宗旧事而作。此时距安史之乱(755-763年)仅四十余年,唐朝中央权威衰落,藩镇割据加剧。白居易通过这段宫廷秘史,隐含对盛唐衰落的反思。陈鸿同期所作《长恨歌传》明确点出“惩尤物,窒乱阶”的讽喻意图。

2. 历史素材的文学化处理

诗中情节多取材于两《唐书》及民间传说,但存在艺术重构:

马嵬之变:史载杨贵妃被缢死于佛堂(《旧唐书·杨贵妃传》),诗中则描绘“花钿委地无人收”的凄美场景;

方士寻魂:史无玄宗遣方士记载,实融合汉武帝李夫人故事(《汉书·外戚传》)与道教仙境观念;

时间压缩:将安史之乱爆发(755年)至玄宗驾崩(762年)跨度浓缩为爱情叙事线索。

3. 新乐府运动的实践典范

白居易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与元九书》),《长恨歌》虽非严格乐府诗,但体现其叙事诗革新:

语言通俗化:采用“骊宫高处入青云”“温泉水滑洗凝脂”等铺陈句式,突破宫廷诗的典重;

双重主题性:表层是爱情讴歌,深层暗含“女色误国”传统政治,与《琵琶行》的“天涯沦落”形成互文。

4. 历史与文学的张力

宋代以降学者对诗中史实多有考证:

洪迈容斋随笔》指摘“七月七日长生殿”不合唐代宫廷礼制(玄宗寝殿在飞霜殿);

清代赵翼《瓯北诗话》则认为“诗人赋咏,多不以实录相绳”,肯定其“情文相生”的艺术价值。

5. 与《琵琶行》的创作关联

两诗均为白居易叙事诗巅峰之作,共同特点包括:

以底层视角观照权贵:杨贵妃与琵琶女皆被塑造为时代悲剧承载者;

音律化叙事:平仄转换与顶真手法(如“归来池苑皆依旧,太液芙蓉未央柳”)增强音乐性。

需要指出,中晚唐对玄宗故事的再创作形成文化现象,除《长恨歌》外,郑嵎《津阳门诗》、杜牧《过华清宫》等均参与构建了这一历史记忆。白居易的选择性书写,实际反映了士人阶层对开元盛世的复杂态度——既有对辉煌文化的追慕,又包含对权力放纵的警示。

文章标签:长恨歌》

上一篇:薛道衡被赐死 | 下一篇:沙陀军攻占太原府

白居易创作《长恨歌》

唐朝白居易

白居易创作《长恨歌》是中唐文学史上的重要事件,该诗以唐玄宗与杨贵妃的爱情悲剧为核心,兼具历史叙事与艺术想象,展现了白居易作为新乐府运动代表人

王维开创山水诗派

唐朝王维

王维是盛唐时期著名的诗人、画家,被尊为“诗佛”,他在山水田园诗领域的杰出贡献使其成为唐代山水诗派的代表人物之一。不过严格来说,山水诗并非由王

鉴真东渡传法日本

唐朝唐朝

鉴真东渡传法日本是中国佛教史上重要的文化交流事件,对日本佛教与文化产生深远影响。鉴真(688—763年),唐代著名律宗高僧,俗姓淳于,扬州江阳人。他

唐朝组建神策军

唐朝唐朝

唐朝神策军的组建与发展 唐朝神策军是唐玄宗天宝年间(742—756年)由边疆节度使哥舒翰在陇右地区创立的一支边防军队,最初驻扎在今青海省西宁附近的洮河

白居易创作《长恨歌》

唐朝白居易

白居易创作《长恨歌》是中唐文学史上的重要事件,该诗以唐玄宗与杨贵妃的爱情悲剧为核心,兼具历史叙事与艺术想象,展现了白居易作为新乐府运动代表人

白居易琵琶行夜泊

唐朝白居易

《琵琶行》是唐代诗人白居易的一首长篇叙事诗,全名为《琵琶行并序》,创作于元和十一年(816年),时值白居易被贬为江州(今江西九江)司马期间。诗中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