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 >> 历史事件 >> 南北朝 >> 详情

北齐兰陵王高长恭

朝代:南北朝 | 时间:2025-05-24 | 阅读:7347次
历史人物 ► 高长恭

北齐兰陵王高长恭

北齐兰陵王高长恭(541年—573年),名肃,字长恭,北齐宗室名将,神武帝高欢之孙,文襄帝高澄第四子。他因容貌俊美、骁勇善战而闻名,是北齐后期的重要军事统帅,其事迹在《北齐书》《资治通鉴》等史料中均有记载。

1. 出身与早年经历

高长恭出身北齐皇室,其父高澄为东魏权臣,后追尊为文襄帝。北齐建立后,高长恭被封为兰陵郡王,故称“兰陵王”。他自幼习武,擅长骑射,性格谦和,深得将士爱戴。

2. 军事成就

高长恭最著名的战绩是邙山之战(564年)。当时北周联合突厥进攻北齐,围攻洛阳,形势危急。高长恭率五百精骑突入周军阵中,所向披靡,成功解围。此战令他一战成名,军中传唱《兰陵王入阵曲》以颂其勇武。

3. 容貌与面具传说

史载高长恭“貌柔心壮”,因容貌过于俊美,恐不足以威慑敌军,故作战时常戴狰狞面具,后世衍生出“兰陵王面具”的传说。这一形象在戏曲、文学中广为流传,成为其标志性特征。

4. 政治处境与结局

北齐后期政局动荡,高长恭虽战功赫赫,却因宗室身份遭后主高纬猜忌。573年,高纬赐毒酒令其自尽,高长恭临终叹道:“我忠以事上,何辜于天!”终年33岁。

5. 后世影响

《兰陵王入阵曲》:唐代传入日本,至今仍为日本雅乐经典曲目。

文学艺术形象:元杂剧、京剧等均有兰陵王题材作品,其面具文化影响深远。

历史评价:后世多赞其“勇武仁厚”,惋惜其悲剧结局,视为北齐衰亡的缩影。

扩展知识

北齐军事制度:高长恭所属的“百保鲜卑”是北齐精锐部队,以骑兵为主,战斗力极强。

南北朝对峙:北齐与北周长期争霸,邙山之战后北周暂缓东进,但最终北齐亡于北周。

高氏家族:北齐高氏以残暴著称,高长恭是为数不多以德行著称的宗室成员。

高长恭的一生兼具传奇与悲剧色彩,其军事才能与个人魅力使其成为南北朝史上极具辨识度的名将。

文章标签:

上一篇:祖逖北伐击楫誓 | 下一篇:隋朝二世而亡

北周名将杨忠

南北朝杨忠

杨忠(507年-568年),字揜于,北周名将,弘农华阴(今陕西华阴)人,出身关陇军事贵族集团,是隋文帝杨坚之父。他在南北朝末期军事、政治舞台上扮演了

北周宇文护专权

南北朝宇文护

北周宇文护专权是西魏至北周初期的重要政治现象,反映了南北朝后期权臣操控朝政的典型特征。宇文护作为宇文泰之侄,凭借家族权势和军政经验,逐步掌控

北齐兰陵王高长恭

南北朝高长恭

北齐兰陵王高长恭(541年—573年),名肃,字长恭,北齐宗室名将,神武帝高欢之孙,文襄帝高澄第四子。他因容貌俊美、骁勇善战而闻名,是北齐后期的重要

北魏改革汉化政策

南北朝元氏

北魏的汉化政策是孝文帝时期推行的一系列改革措施,旨在促进鲜卑族与汉族的融合,加强中央集权,推动社会经济发展。这些改革对北魏的政治、文化、经济

北齐兰陵王高长恭

南北朝高长恭

北齐兰陵王高长恭(541年—573年),名肃,字长恭,北齐宗室名将,神武帝高欢之孙,文襄帝高澄第四子。他因容貌俊美、骁勇善战而闻名,是北齐后期的重要

北周灭北齐之战

南北朝高长恭

北周灭北齐之战(576—577年)是南北朝末期北方统一的关键战役,标志着北周武帝宇文邕完成对北齐的吞并,为隋朝最终统一中国奠定了基础。以下是战役的详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