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朝修建元上都
朝代:元朝 | 时间:2025-07-11 | 阅读:7565次历史人物 ► 元上都
元上都(今内蒙古自治区锡林郭LEAGUE正蓝旗境内)是元朝的夏都,由忽必烈于1256年下令修建,原名开平府,1263年升为上都,与大都(今北京)并称"两都",是元代重要的政治、军事和文化中心。
1. 选址与战略意义:
元上都位于蒙古高原与华北平原的过渡地带,地处金莲川草原(闪电河沿岸),水草丰美,气候相较漠北更适宜避暑。其选址兼具统治汉地与保持蒙古本部的双重考虑,既便于掌控中原,又可维持与漠北宗王的联系,符合游牧-农耕二元统治的需求。
2. 城市规划与建筑特色:
- 城市布局分为外城、皇城和宫城三重,呈方形,周长约8-9公里,融合汉式轴线对称与蒙古自由布局风格。
- 皇城内宫殿多用汉式琉璃瓦和木结构,但部分建筑如"棕毛殿"(以棕毛覆盖屋顶)保留蒙古传统。
- 外城设有手工业区、宗教区(佛寺、道观、清真寺并存)和市场,体现多元文化交融。
3. 政治功能:
- 每年4月至9月,元朝皇帝在此处理政务,举行"忽里勒台"(蒙古贵族大会),颁发政令、接见外国使节(如马可·波罗曾到访)。
- 作为联系漠北与汉地的枢纽,上都的决策直接影响帝国东西部的稳定,例如西北诸王叛乱时,元廷常从上都调兵镇压。
4. 经济与交通:
- 上都通过"帖里干道"(草原驿路)与大都、和林(蒙古旧都)相连,驿道系统保障了军政通讯与物资运输。
- 城内设有"斡脱所"(官营商队管理机构),鼓励西域商人贸易,丝绸、瓷器、皮毛在此集散。
5. 文化象征与衰落:
- 元代文人如萨都剌、杨允孚曾赋诗描绘上都的繁华,称其为"圣主行宫"。
- 1358年,红巾军攻陷上都,焚毁宫殿,元顺帝北逃后逐渐废弃。2012年,元上都遗址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其遗存仍可见夯土城墙、宫殿基址及碑刻等。
补充知识:元上都的兴建亦反映忽必烈的汉化倾向,但其保留的蒙古元素(如狩猎区)始终是维系贵族认同的关键。此外,考古发现表明,上都的供水系统利用河道与地下管道,展现了高超的工程技术。
文章标签:
上一篇:高琼御辽铁骑将 | 下一篇:明英宗夺门之变复位(1457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