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卓废立汉帝
朝代:汉朝 | 时间:2025-05-16 | 阅读:5255次历史人物 ► 董卓
董卓废立汉帝是东汉末年重要的政治事件,标志着中央权威的彻底崩溃和地方军阀干政的开端。以下是基于《后汉书》《三国志》等史料的详细分析:
一、历史背景
1. 外戚宦官之争:汉灵帝时期,外戚何进与十常侍矛盾激化。189年灵帝驾崩后,何进拥立刘辩(少帝),诛杀蹇硕,但未能彻底清除宦官势力。
2. 董卓进京契机:何进为诛宦官,密召并州牧董卓率军入京。宦官张让等先发制人杀死何进,袁绍等人又尽诛宦官,造成权力真空。
二、废立过程
1. 军事威慑:董卓率三千精锐抵洛阳后,通过虚张声势(令部队夜间潜出、白日擂鼓入城)制造大军压境假象,震慑朝臣。
2. 控制禁军:收编何进旧部(包括吕布杀丁原后带来的并州军),掌握洛阳军权。
3. 政治操作:
- 以"天子暗弱"为由,在朝会上提出废立,遭卢植等人反对后以武力胁迫
- 189年九月甲戌日,废少帝刘辩为弘农王,改立陈留王刘协(汉献帝)
- 次年毒杀刘辩及何太后,消除政治隐患
三、深层原因
1. 合法性构建:董卓选择9岁的刘协,因其为董太后(灵帝之母)抚养,与董卓同姓,可制造"辅佐同宗"的舆论。
2. 权力重组:通过废立清洗反对派,任命周毖、伍琼等名士装点门面,实际提拔亲信掌控要职。
3. 经济基础:指使吕布挖掘东汉皇陵及百官墓冢,获取军资。
四、后续影响
1. 关东联军讨董:190年袁绍等十八路诸侯以"匡扶汉室"为名起兵,董卓焚毁洛阳迁都长安。
2. 制度破坏:开创武将废立皇帝先例,导致后来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等行为。
3. 社会动荡:迁都过程中"驱民数百万口",造成"白骨盈野,千里无烟"的惨状(《后汉书·董卓传》)。
延伸知识
董卓执政期间恢复部分党人名誉,试图争取士族支持,但因其残暴最终失败。
蔡邕等学者曾短暂为董卓效力,反映部分士人对朝廷重建的期待。
考古发现显示,洛阳城遗址存在大量焚烧痕迹,与史书记载的"火三日不绝"相符。
这一事件本质是豪强军阀对皇权的彻底僭越,其后续引发的军阀混战直接导致三国格局的形成。董卓虽很快败亡(192年被吕布所杀),但汉室权威已不可逆转地衰落。
文章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