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居易诗文创作声名鹊起
朝代:宋朝 | 时间:2024-06-06 | 阅读:1347次历史人物 ► 白居易
白居易(772-846年),字乐天,号香山居士,是唐代著名诗人、文学家。他的诗文创作在唐代中期至晚期占据了重要地位,对后世文学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白居易诗文创作的声名鹊起可以追溯到他20多岁时期。他作为一个年轻的进士出身的文人,在长安都城活跃于文坛,迅速崭露头角。他的代表作《长恨歌》写于803年,描述了唐玄宗与杨贵妃的悲剧故事,这首诗以其优美动人的语言、生动入骨的情感描写立刻引起轰动,使白居易一时成为京城文坛的新星。此后他的许多作品,如《琵琶行》、《新酒行》等,也都备受盛誉。
白居易的成功并非一蹴而就。他经历了从进士到官僚的漫长历程,在仕途上曾遭遇不少挫折。但他始终坚持自己的文学理念,不断创新求变。他提出了著名的"新乐府"主张,主张诗歌应该贴近民众生活,直接表达庶民的愉悦、烦恼,以及对社会正义的呼唤。这种诗歌创作理念与此前文人阶层崇高脱俗的诗歌风格大不相同,遭到不少保守文人的批评。
然而白居易的坚持最终得到了官方与民众的认可。他在长安文坛的影响力与日俱增,并受到唐宪宗、唐敬宗等皇帝的器重。在位高权重的宰相张说等人的支持下,他先后在许多重要的地方担任地方长官,如河南、扬州等地的刺史。这些宰相大臣也成为他的忠实粉丝与赞助者,极大地提高了他的社会地位和文学声望。
到了晚年,白居易的创作更加成熟与丰富。他创作了大量反映民间疾苦的社会讽喻诗,如《长安早春》、《悲寒士》等,以及抒发内心思想感情的抒情诗如《琴歌》、《酬乐天书》等。他的创作方法也日趋灵活多样,融合了民歌、赋、散文等多种文体。在诗歌语言方面,他力求朴实通俗,远离隐晦难懂的典雅文字,这种重于意而轻于词的创作风格更容易打动普通读者。
白居易一生的创作成就,可以用"极富成就、恰逢其时"来概括。他的新乐府主张顺应了当时社会的变革呼声,他的诗歌亦切合了民众的审美期待。他的文学造诣与社会地位使他成为真正的大文人代表,成为唐代文学繁荣的突出象征。白居易诗文的声名在他生前就传播甚广,并传承至今日,成为中国古典文学史上无可磨灭的亮点。
文章标签:白居易
上一篇:朱全忠:南唐复兴开拓者 | 下一篇:元朝在中国统治长达近百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