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骞凿空西域之路
朝代:汉朝 | 时间:2025-05-22 | 阅读:4297次历史人物 ► 张骞
张骞"凿空"西域之路是中国古代外交与地理探索的里程碑事件。公元前138年,汉武帝为联合大月氏共抗匈奴,派遣张骞率使团出使西域。这一壮举被司马迁在《史记》中称为"凿空",意为开辟了通向未知世界的通道。
张骞首次出使历时13年,途中被匈奴扣押十年,最终抵达大宛(今费尔干纳盆地)、大月氏等地。虽然未能达成军事联盟,但带回了关于西域诸国的宝贵信息:发现大宛的汗血宝马、大夏(巴克特里亚)的邛竹杖和蜀布证明西南商路存在,以及康居、安息等国的政治军事情报。
公元前119年,张骞二次出使,携带金币帛帛价值"数千巨万",率领300人使团到达乌孙,并派副使分赴大宛、康居、大月氏、安息等国。此次出访促使西域诸国陆续遣使长安,正式开通了"丝绸之路"。张骞的探索成果包括:确认了河西走廊的地理通道,记录西域三十六国的分布,发现通往印度的"羌中道"和"蜀身毒道"。
地理学贡献方面,张骞首次系统记录了塔里木盆地南北两道:南道沿昆仑山北麓,经楼兰、于阗至莎车;北道沿天山南麓,经龟兹、疏勒至大宛。他还详细描述了帕米尔高原(当时称"葱岭")的地理特征。军事上揭示匈奴与西域的隶属关系,促使汉朝实施"断匈奴右臂"战略,最终设立河西四郡。
张骞的出使推动了中国与西域的物种交流:葡萄、苜蓿、石榴、胡桃等作物传入中原,中国的丝绸、漆器、冶铁技术西传。其探险精神直接激励了后来的班超、甘英等西域使者,并促使汉宣帝时期设立西域都护府(公元前60年),标志着丝绸之路进入制度化经营阶段。这次"凿空"行动打破了欧亚大陆东西方的地理隔绝,为世界文明交流奠定了重要基础。
文章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