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 >> 历史事件 >> 汉朝 >> 详情

赵充国屯田戍边

朝代:汉朝 | 时间:2025-07-07 | 阅读:9893次
历史人物 ► 赵充国

赵充国屯田戍边是西汉时期一项具有深远影响的边防策略,体现了古代中国军事与农业结合的智慧。以下是基于《汉书·赵充国传》等史料的详细分析:

赵充国屯田戍边

一、历史背景

1. 羌患加剧:汉宣帝时期(前74年—前49年),羌人各部频繁袭扰河西走廊,威胁丝绸之路畅通。神爵元年(前61年),先零羌联合其他部落叛乱,赵充国以76岁高龄受命平叛。

2. 后勤困境:远征军粮草运输损耗巨大,《汉书》记载"转输之费,空竭府库",每运输1石粮食需消耗20石成本。

二、屯田策略实施要点

1. 选址布局:选定湟水流域(今青海东部)的临羌至浩门间肥沃土地,设置37处屯田点,形成防御链条。

2. 人员配置:留步兵九校尉(约万余人)戍屯结合,实施"分屯要害处",军人垦殖与警戒兼备。

3. 耕作制度:采用"田事出,赋人二十亩"的定额制,兼顾军事训练与农业生产。

三、战略创新性

1. 成本效益:实施后年省军费"岁数千万",解决"漕运关东粟"的长途运输难题。

2. 心理战术:通过长期驻守瓦解羌人"虏时攻田者"的游击战术,形成持久威慑。

3. 民族政策:对降羌采取"毋燔积聚"的怀柔政策,分化敌对势力。

四、后世影响

1. 制度沿革:开创"军屯"先例,为曹魏屯田制、明代卫所制提供范式。

2. 边疆开发:引入铁器耕作技术,促进河湟地区农业开发,《后汉书》称"陇西、天水垦田增多"。

3. 理论贡献:赵充国《屯田十二便》系统阐述军事经济学思想,被后世兵家奉为经典。

五、考古佐证

1970年代青海大通上孙家寨汉墓出土的木简中,发现"诸塞外蛮夷为边臣备"等记载,印证了屯田系统的管理制度。金城郡遗址出土的汉代铁犁铧,证实了农业技术的推广。

这一政策体现了古代中国"以战养战"的军事智慧,其核心在于通过生产自救实现边疆长治久安,不仅解决了当时的边防危机,更深远影响了中国两千年的边疆治理模式。

文章标签:

上一篇:沙丘之变密谋 | 下一篇:鲁肃榻上策定三分计

赵充国屯田戍边

汉朝赵充国

赵充国屯田戍边是西汉时期一项具有深远影响的边防策略,体现了古代中国军事与农业结合的智慧。以下是基于《汉书·赵充国传》等史料的详细分析:一、历史

张骞出使大月氏

汉朝张骞

张骞出使大月氏是西汉武帝时期一次重要的外交与军事行动,也是丝绸之路开拓史上的关键事件。根据《史记·大宛列传》和《汉书·张骞传》记载,其主要史实

李膺党锢之祸

汉朝李膺

李膺党锢之祸是东汉末年著名的政治迫害事件,发生于恒帝、灵帝时期(166-189年),是宦官集团对士大夫清议集团的系统性打击。其核心背景是外戚与宦官交替

卫青奇袭匈奴王庭

汉朝卫青

卫青奇袭匈奴王庭是中国历史上一次极具战略意义的军事行动,发生于汉武帝元朔六年(公元前123年)。此战是汉朝对匈奴战略反击的关键战役之一,标志着汉

赵充国屯田戍边

汉朝赵充国

赵充国屯田戍边是西汉时期一项具有深远影响的边防策略,体现了古代中国军事与农业结合的智慧。以下是基于《汉书·赵充国传》等史料的详细分析:一、历史

赵充国平羌乱

汉朝赵充国

赵充国平定羌乱是西汉时期一次重要的边疆军事行动,展现了老将的战略智慧与汉朝的边疆政策。以下是主要史实与分析: 一、历史背景1. 羌族概况:羌人分布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