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 >> 历史事件 >> 唐朝 >> 详情

终南捷径隐士嘲

朝代:唐朝 | 时间:2025-05-29 | 阅读:3886次
历史人物 ► 杜甫

“终南捷径”是一个源自唐代的成语,典出《新唐书·卢藏用传》,暗指通过隐居终南山博取名声、谋求仕途的投机行为。这一现象揭示了古代隐逸文化中的功利性面向,反映了政治与隐逸的复杂关系。以下从史实背景、典型案例及深层意涵展开分析:

终南捷径隐士嘲

一、历史背景与典故出处

1. 卢藏用的策略性隐居

唐初士人卢藏用科举入仕不顺,遂隐居终南山(靠近长安),凭借隐士声名引起朝廷注意,最终被征召为官。时人戏称终南山为“仕宦之捷径”。司马承祯评价其“此中乃仕宦捷径耳”,成为成语直接来源。

2. 唐代隐逸风尚的政治土壤

唐朝推崇“隐逸高士”,统治者常征召知名隐士以彰显礼贤下士。如武则天时期设立“征辟制”,为隐士入仕提供制度通道,客观上催生了假隐真仕的风气。

二、被嘲讽的“伪隐士”群体特征

1. 地域选择性

真隐士多选僻远之地(如王维的辋川),而“终南捷径派”偏好在长安、洛阳附近的终南山、嵩山,便于维持政治信息网。

2. 行为矛盾性

- 奢侈隐居杜甫《饮中八仙歌》讽刺“裘马颇清狂”的伪隐者。

- 刻意造势:通过诗文标榜清高,实则交结权贵。如宋之问依附武三思,却写“遁世非独善”自辩。

3. 制度漏洞利用

唐代“不求闻达科”等特殊科举科目,反而成为投机者晋身之阶。《通典》记载天宝年间“假隐自媒”者激增。

三、史学视角下的深层批判

1. 士人价值观异化

儒家“穷则独善其身”的本意被扭曲,隐逸从道德坚守沦为仕进工具。白居易《中隐》诗揭示此种心态:“大隐住朝市,小隐入丘樊。”

2. 统治者的矛盾态度

唐玄宗既征召卢鸿一这类真隐士,又默许“终南捷径”,反映出权力对隐逸符号的收编利用。

3. 社会舆论的反讽

《太平广记》载“终南隐士”被揭穿后遭嘲弄的轶事,说明唐代社会对虚伪隐逸的敏锐批判。

四、延伸知识:隐逸文化的嬗变

先秦真隐传统伯夷叔齐首阳采薇,坚持政治操守。

六朝变异陶弘景“山中宰相”已显政隐勾连。

宋代转型林逋等真隐受推崇,朝廷设立“祠禄官”制度化解矛盾。

明清讽刺文学:《儒林外史》杜少卿形象延续对假隐士的批判。

“终南捷径”现象本质上揭示了传统文化中理想人格与现实利益的张力。隐士之“嘲”,既是对个体道德虚伪的,也是对制度性表演的深刻解构。直至今日,该成语仍用以警示那些借高尚名义谋私利的行径。

文章标签:

上一篇:何稠巧制琉璃瓦 | 下一篇:钱镠受封吴越国王

文成公主入藏和亲

唐朝文成公主

文成公主入藏和亲是唐代汉藏关系史上的重大事件,对促进中原与吐蕃的政治、经济、文化交流产生了深远影响。以下是基于史实的详细分析: 1. 历史背景唐蕃

秦琼传世兵法及其唐代军事影响

唐朝秦琼

秦琼作为唐初名将,其军事思想和实战经验对唐代军事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虽然历史上并未明确记载秦琼著有传世兵书,但其军事实践和战术理念通过史料记

颜真卿忠烈祭侄稿

唐朝颜真卿

颜真卿的《祭侄文稿》(全称《祭侄赠赞善大夫季明文》)是中国书法史上极具艺术价值与历史意义的重要作品,创作于唐乾元元年(758年),现藏于台北故宫

安史之乱祸长安

唐朝长安

安史之乱是唐朝由盛转衰的关键事件,对长安造成的破坏尤为惨烈。天宝十四载(755年),安禄山联合史思明发动叛乱,次年攻陷长安,这座当时世界第一大都

杜甫漂泊忧国抒怀

唐朝杜甫

杜甫是中国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被后人尊为“诗圣”,其一生漂泊流离,深切关注国家命运与人民疾苦,诗作充满忧国忧民的情怀。以下是几点基于史实

李白与杜甫相逢洛阳

唐朝杜甫

李白与杜甫的洛阳相会是中国文学史上极具象征意义的“双子星”相遇。根据现存史料,两人于公元744年(天宝三载)春夏之交在洛阳初次相见,此时李白44岁,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