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 >> 历史事件 >> 清朝 >> 详情

肃顺顾命八大臣

朝代:清朝 | 时间:2025-07-13 | 阅读:9491次
历史人物 ► 顾命八大臣

肃顺是晚清咸丰帝时期的重要权臣,他与以端华、载垣为核心的七位大臣(合称"顾命八大臣")在咸丰临终前被任命为幼帝同治的辅政集团。以下是关于该集团的历史事实与分析:

肃顺顾命八大臣

1. 政治背景

咸丰十一年(1861年),咸丰帝在热河行宫病危,为防止权臣专权,临终前打破清朝"皇子辅政"传统,任命怡亲王载垣、郑亲王端华、户部尚书肃顺、军机大臣穆荫、匡源杜翰焦祐瀛、景寿八人为"赞襄政务大臣"。其中肃顺虽非宗室,但因深得咸丰信任成为实际主导者。

2. 政治立场与改革主张

肃顺集团以强硬著称,主张中央集权与满汉平权,曾力主重用曾国藩等汉臣镇压太平天国。其在财政上推行"厘金"税收,整肃吏治时严惩贪腐(如处斩大学士柏葰),但过度排斥满族权贵导致矛盾激化。

3. 与两宫太后的权力斗争

咸丰帝驾崩后,肃顺等人试图限制慈禧、慈安两宫太后的权力,以"后宫不得干政"为由拒绝太后垂帘听政。这一决策引发强烈反弹,慈禧联合恭亲王奕訢发动"辛酉政变",以"专擅跋扈"罪名将八大臣革职,肃顺被斩首于菜市口,载垣、端华赐自尽,其余五人遭流放。

4. 历史评价争议

部分学者认为肃顺集团是晚清少有的改革派,其政策若能延续或可延缓清朝衰落;但多数观点指出其专横手段激化统治集团内部分裂,反为慈禧掌权铺平道路。梁启超曾评价:"肃顺之才,实为同治中兴诸臣之冠,惜其不慎而败。"

5. 制度性影响

"顾命八大臣"的失败标志着清代辅政制度从"宗室共治"彻底转向太后垂帘体制,慈禧通过此举确立了对朝局长达47年的掌控,晚清政治自此进入女主专制阶段。该事件也暴露了满洲贵族与新兴汉臣集团的矛盾,为后续洋务运动中的满汉权力博弈埋下伏笔。

肃顺集团的兴衰突显了晚清权力结构调整的复杂性,其改革理念与政治现实间的张力,反映了传统帝国在近代化转型中的深层困境。

文章标签:

上一篇:明神宗罢免张居正(1582年) | 下一篇:甲骨占卜问鬼神

清廷组建新式陆军

清朝新军

清廷组建新式陆军是晚清军事改革的核心举措,其主要背景、过程及影响如下: 一、背景与动因1. 内外压力 甲午战争(1894-1895)惨败暴露了八旗、绿营及湘

王夫之唯物主义

清朝王夫之

王夫之(1619—1692),明末清初思想家,与顾炎武、黄宗羲并称“明清之际三大儒”,其哲学思想以唯物主义倾向著称。以下从核心观点、理论内涵及历史意义三

虎门销烟

清朝虎门销烟

虎门销烟是清政府于1839年在广东虎门实施的大规模销毁鸦片行动,由钦差大臣林则徐主持,是中国近代史上反抗西方殖民侵略的重要事件,也是第一次鸦片战争

肃顺顾命八大臣

清朝顾命八大臣

肃顺是晚清咸丰帝时期的重要权臣,他与以端华、载垣为核心的七位大臣(合称"顾命八大臣")在咸丰临终前被任命为幼帝同治的辅政集团。以下是关于该集团的

肃顺顾命八大臣

清朝顾命八大臣

肃顺是晚清咸丰帝时期的重要权臣,他与以端华、载垣为核心的七位大臣(合称"顾命八大臣")在咸丰临终前被任命为幼帝同治的辅政集团。以下是关于该集团的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