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 >> 历史事件 >> 秦朝 >> 详情

秦铸十二金人

朝代:秦朝 | 时间:2025-06-18 | 阅读:9095次
历史人物 ► 秦始皇

秦始皇统一六国后,为彰显权威并削弱反抗势力,于公元前221年下令收缴天下兵器,铸成十二座巨型铜人(又称“金人”),立于咸阳宫前。此事在《史记·秦始皇本纪》中有明确记载:“收天下兵,聚之咸阳,销以为钟鐻,金人十二,重各千石,置廷宫中。”

秦铸十二金人

关于十二金人的关键史实与延伸信息:

1. 兵器收缴背景:秦灭六国后,为防止旧贵族武装叛乱,实施“销兵”政策,将铜制武器熔铸为象征中央集权的巨型器物,兼具威慑与宣示“刀入库”的太平之意。

2. 规格与工艺

- 每尊金人高约三丈(合今约7米),重“千石”(约30吨),以秦衡制计算。

- 据《三辅》记载,铜人背后刻有丞相李斯所篆铭文,内容为宣扬秦德。

- 铸造技术融合了战国冶炼工艺,可能采用分铸焊接法,体现秦代高超的青铜冶铸水平。

3. 象征意义

- 數字“十二”对应天文历法(如十二辰、十二月),暗含“天命所归”的政治合法性。

- 亦有学者认为,铜人造型参考了传说中的“狄戎巨人”,隐喻征服四方夷狄。

4. 后世命运

- 西汉时仍存于长乐宫前,东汉董卓毁其中十座铸钱,剩余两尊被魏明帝曹睿试图迁往洛阳未果。

- 十六国时期,后赵石虎将剩余铜人运至邺城,前秦苻坚又迁回长安,最终毁于战火。

5. 考古争议

- 目前未发现实物遗存,但咸阳宫遗址出土过大型青铜构件,可能与金人底座有关。

- 有观点认为“十二”为虚数,实际数量或少于记载。

补充知识:秦始皇善于利用“金”元素建构权威,除十二金人外,还铸造“金狄”(匈奴跪像)、“金马门”等,形成一套视觉统治符号。汉代贾谊《过秦论》批评此举“以弱天下之民”,但客观上推动了金属资源的中央管控。

文章标签:金人

上一篇:齐国稷下学宫智者荟萃春秋战国思想史 | 下一篇:呼韩邪单于归附汉

王绾首议分封

秦朝王绾

王绾首议分封是秦朝建立初期关于实行郡县制还是分封制的一次重要政治争论。这一事件发生在秦始皇二十六年(前221年),秦灭六国完成统一后,丞相王绾在

秦军征服巴蜀

秦朝都江堰

秦军征服巴蜀是战国末期秦国扩张战略中的关键一环,发生于公元前316年。这一军事行动不仅奠定了秦统一六国的基础,也对巴蜀地区的历史发展产生了深远影

王贲水淹大梁

秦朝王贲

王贲水淹大梁是秦灭六国统一战争中的关键战役,发生于公元前225年。王贲是秦国名将王翦之子,他继承了父亲的军事才能,在灭魏之战中采取水攻战术,成功

范睢远交近攻

秦朝远交近攻

范睢的“远交近攻”是战国时期秦国重要的外交战略,由魏人范睢向秦昭襄王提出,深刻影响了秦统一六国的进程。这一战略的核心在于分化瓦解对手,具体表

王陵谏阻焚书

秦朝秦始皇

《王陵谏阻焚书》这一典故源于西汉初年,反映的是汉高祖刘邦时期关于文化政策的重要争议。虽史书对此事记载有限,但通过《史记》《汉书》等文献的旁证

秦始皇帝号确立

秦朝秦始皇

秦始皇帝号的正式确立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史上的重大事件,标志着君主称号从“王”到“皇帝”的质变。以下是关于这一事件的详细考述:1. 历史背景 公元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