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 >> 历史事件 >> 宋朝 >> 详情

黄庭坚松风阁诗

朝代:宋朝 | 时间:2025-07-04 | 阅读:3293次
历史人物 ► 黄庭坚

黄庭坚的《松风阁诗》是其晚年代表作之一,创作于北宋崇宁元年(1102年),时年黄庭坚58岁,正处于贬谪鄂州(今湖北武昌)期间。该诗以松风阁为抒情载体,融合了写景、咏怀、禅理等多重意蕴,集中体现了山谷体诗歌的艺术特色。以下从创作背景、内容解析、艺术成就及后世影响等方面展开论述:

黄庭坚松风阁诗

一、创作背景

1. 政治境遇

黄庭坚因卷入新旧党争,晚年屡遭贬谜。写此诗时,他刚经历“元祐党籍”事件,被贬至鄂州,心境苍凉却未失旷达。松风阁为其暂居之地,诗中“依山筑阁见平川”即是对所处环境的实录。

2. 思想基调

受禅宗思想影响,黄庭坚提倡“超世而不避世”,诗中“我来名之意适然”反映其以自然之境化解政治苦闷的态度,与苏轼“随遇而安”的哲学一脉相承。

二、诗作内容与意象解析

1. 空间结构

全诗28句,以登阁远眺为线索,分三个层次:

- 前10句写景,突出“松风”意象:“夜雨鸣廊到晓悬”“老松魁梧数百年”,以松的劲健象征人格不屈。

- 中10句转入抒怀,“平生四海少知音”暗喻党争孤独,而“斧斤所赦今参天”则借松树逃过砍伐自喻劫后余生。

- 后8句融汇禅理,“钓台惊涛可昼眠”化用《庄子》典故,表达对名利的超脱。

2. 用典特色

活用《世说新语》《庄子》及杜甫诗句,如“落木千山天远大”脱胎于杜甫“无边落木萧萧下”,但更显清瘦硬朗,体现“点铁成金”的诗学主张。

三、艺术成就

1. 语言风格

典型的“山谷体”特征:拗律(如“仄仄平仄仄平仄”句式)、奇崛字词(“晓凝”“魁梧”)、意象浓缩,形成瘦硬奇峭之美。

2. 禅意表达

将禅宗“平常心是道”融入写景,如“野僧早饥不能饘”,以日常琐事传递澹泊心境,与王维“行到水穷处”异曲同工。

四、后世影响

1. 书法与诗歌的双重经典

黄庭坚手书《松风阁诗帖》现藏台北故宫博物院,被誉为“天下十大行书”之一,其“辐射式”章法与诗意相得益彰。

2. 文学史地位

此诗开创了宋诗“以理驭情”的新范式,元代方回《瀛奎律髓》评曰:“格高意远,江西派之祖。”

扩展知识

松风阁地理位置:位于武昌西山(今鄂州西山),宋代为文人雅集之地,苏轼、张耒等曾在此唱和。

黄庭坚诗学理论:主张“无一字无来处”,但需“夺胎换骨”,此诗可视为其理论的实践典范。

版本差异:现存诗帖与文集收录文本略有出入,如“晓见”与“晓凝”之辨,反映流传过程中的文本变异现象。

文章标签:

上一篇:赵在礼祸邺都 | 下一篇:汪大渊航海志异

宋徽宗瘦金体千秋

宋朝宋徽宗

宋徽宗的瘦金体是中国书法史上极具特色且影响深远的一种书体。瘦金体以其锋芒毕露、瘦劲挺拔的特征著称,体现了宋徽宗赵佶在艺术上的独特造诣。首先,

黄庭坚松风阁诗

宋朝黄庭坚

黄庭坚的《松风阁诗》是其晚年代表作之一,创作于北宋崇宁元年(1102年),时年黄庭坚58岁,正处于贬谪鄂州(今湖北武昌)期间。该诗以松风阁为抒情载体

张载横渠四句铭

宋朝张载

张载的“横渠四句”是其哲学思想的精髓表述,出自《张子语录·近思录》,原文为:“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这四句话集

王彦八字军抗金

宋朝八字军

王彦八字军是南宋初年抗金斗争中的一支重要民间义军,由河北西路招抚司都统制王彦于建炎元年(1127年)在太行山组建。这支部队因士兵面部刺"赤心报国,誓

黄庭坚松风阁诗

宋朝黄庭坚

黄庭坚的《松风阁诗》是其晚年代表作之一,创作于北宋崇宁元年(1102年),时年黄庭坚58岁,正处于贬谪鄂州(今湖北武昌)期间。该诗以松风阁为抒情载体

黄庭坚诗书双绝

宋朝黄庭坚

黄庭坚(1045—1105),字鲁直,号山谷道人,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被誉为“宋四家”之一(与苏轼、米芾、蔡襄并列),其诗书艺术成就卓著,对后世影响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