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 >> 历史事件 >> 唐朝 >> 详情

黑齿常之守边疆

朝代:唐朝 | 时间:2025-05-30 | 阅读:2285次
历史人物 ► 黑齿常之

黑齿常之(630年—689年),唐朝著名军事将领,百济遗民后裔,因战功显赫被唐朝重用,成为安西、北庭等边疆地区的防御核心人物。其御边生涯体现了唐朝“以夷制夷”的边疆策略与多元包容的军事用人体系。

黑齿常之守边疆

一、军事防御成就

1. 青海之战(678-679年)

任河源军经略副使期间,面对吐蕃侵扰,首创“深沟高垒”战术,在鄯州(今青海乐都)修筑烽燧70余所,屯田5000余顷,实现“战守有备”。《旧唐书》载其“每虏至,常之挫其锋”,使吐蕃数年不敢犯边。

2. 调露二年(680年)大非川反击

率精骑夜袭吐蕃军营,焚毁粮草辎重,迫使论钦陵撤军,此战扭转了唐军此前在大非川的颓势,被武则天擢升为左武卫将军。

3. 西域经略(685-689年)

任安西都护期间,联合突厥十姓部落,在碎叶城(今吉尔吉斯斯坦托克马克)构建防御体系,有效遏制了吐蕃与西突厥联军的扩张。

二、边疆治理创新

军事屯田制:在河湟地区推广“营田制”,《资治通鉴》称“积粮百万,士马饱腾”,实现军粮自给,减轻中央财政压力。

民族融合政策:重用吐谷浑、契苾等归附部落首领,采用“羁縻州”方式管理,仅仪凤年间就招抚党项部落三十余万口。

城池建设:主持修筑的“黑齿城”(今甘肃临夏附近)成为陇右道重要军事枢纽,其选址兼顾水道控制与驿路联防。

三、军事战术贡献

1. 骑兵运用:将百济“铁骑突击”战术与唐军阵结合,创造“轻骑扰袭—重兵合围”战法,对吐蕃骑兵形成有效克制。

2. 情报网络:建立“蕃汉探子”系统,通过商旅渗透获取敌军动向,《册府元龟》记载其“先知敌情,未尝败绩”。

3. 冬季作战:利用高原寒冬主动出击,680年冬穿皮袄率死士千人雪夜破敌,开创高寒地带作战范例。

四、悲剧结局与历史评价

永昌元年(689年)受酷吏周兴诬陷谋反,自缢而亡。其死后边疆防线迅速崩溃,696年吐蕃再度攻陷安西四镇。张说在《举陈寡尤等表》中痛惜:“若常之在,戎狄何至于纵?”现代学者王小甫指出,黑齿常之的防御体系是唐朝中期维持西域存在的关键支柱。

值得注意的是,1972年洛阳出土的《黑齿常之墓志》揭示其家族“世居百济任存城”,墓志盖上的十二生肖浮雕反映了唐文化的深刻影响。其子黑齿俊后任兰州刺史,延续了家族戍边传统。黑齿常之的军事遗产在后世郭子仪的朔方军防御体系中仍有体现。

文章标签:

上一篇:刘方远征林邑 | 下一篇:赵匡胤平定李筠

孟浩然归隐鹿门山

唐朝孟浩然

孟浩然归隐鹿门山是盛唐时期隐逸文化的典型体现,其背景、过程及影响涉及历史、文学与社会等多重维度。以下从史实出发,结合相关史料展开分析: 一、归

刘禹锡写《陋室铭》

唐朝刘禹锡

刘禹锡创作《陋室铭》的背景与内容分析:1. 创作背景 刘禹锡是中唐著名诗人、政治家,因参与永贞革新失败,被贬为朗州司马。据《新唐书》等史料记载,

唐朝发明雕版印刷

唐朝唐朝

唐朝确实是中国雕版印刷技术发展的重要时期,但需要明确的是,雕版印刷并非由唐朝"发明",而是在此时期实现了技术成熟和广泛应用。根据现存考古与文献证

唐朝重建含元殿

唐朝唐朝

唐朝重建含元殿是盛唐时期长安城大兴土木的重要工程之一,体现了当时建筑技术的巅峰和皇权象征的强化。含元殿作为大明宫的正殿,始建于唐高宗龙朔二年

改革府兵制强化中央

隋朝黑齿常之

改革府兵制以强化中央集权是中古时期中国军事制度演变的重要课题。府兵制作为西魏北周至唐前期的重要军事制度,其改革过程体现了中央与地方权力的博弈

黑齿常之守边疆

唐朝黑齿常之

黑齿常之(630年—689年),唐朝著名军事将领,百济遗民后裔,因战功显赫被唐朝重用,成为安西、北庭等边疆地区的防御核心人物。其御边生涯体现了唐朝“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