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 >> 历史事件 >> 唐朝 >> 详情

韦应物滁州西涧

朝代:唐朝 | 时间:2025-06-08 | 阅读:9749次
历史人物 ► 滁州

滁州西涧》是唐代诗人韦应物的代表作之一,创作于其任滁州刺史期间(唐德宗建中四年至兴元元年,783-784年)。此诗以简淡自然的笔触描绘滁州西涧的幽静景致,同时隐含着诗人复杂的人生感悟,体现了韦应物后期诗歌"高雅闲淡"的典型风格。

韦应物滁州西涧

诗歌全文:

独怜幽草涧边生,

上有黄鹂深树鸣。

春潮带雨晚来急,

野渡无人舟自横。

创作背景与地理考据

1. 滁州西涧位于今安徽滁州城西,在唐宋时期是滁州十二景之一。据《元和郡县图志》记载,该地多溪涧纵横,韦应物时常游历于此。

2. 此诗作于韦应物仕途失意时期。建中年间因朝廷党争,他自尚书比部员外郎外放滁州,诗中"幽草""独怜"之语暗含政治际遇的感慨。

艺术特色分析

1. 动静相生的构图:前两句以静景(幽草)与声音(黄鹂鸣)形成视听交融的立体画面,后两句通过"春潮急"与"舟自横"的动静对比,突显野渡的荒寂。

2. 隐喻手法的运用:"幽草"象征高洁品格,"舟自横"暗喻诗人不受重用的状态,这种寄托手法继承自《楚辞》传统。

3. 平仄韵律考究:严格遵循七绝平起式格律,第三句"春潮带雨晚来急"中"晚来"二字拗救,形成特殊的声律效果。

文学史价值

1. 标志韦应物诗歌风格的成熟,后世将其与柳宗元并称"韦柳",苏轼评其"发纤秾于简古,寄至味于淡泊"。

2. 对宋代山水诗影响深远,梅尧臣"野凫眠岸有闲意"、欧阳修《醉翁亭记》中"泻出于两峰之间"等句可见承袭痕迹。

3. 诗中"野渡无人"意象成为经典文化符号,南宋马远、元代倪瓒都曾据此创作山水画。

历史地理变迁

滁州西涧在明代仍存,官员曾于涧畔建"野渡庵"纪念。清代《滁州志》记载因河道改造逐渐湮没,今遗址约在西涧路与水库交汇处,立有诗碑供人凭吊。当代学者考证认为,诗中景物描写与滁州喀斯特地貌特征高度吻合,雨季时山涧水流湍急的情形至今可见。

文章标签:

上一篇:元岩直谏遭诛杀 | 下一篇:苏逢吉弄权乱政

李泌白衣宰相谋

唐朝李泌

"李泌白衣宰相谋"这一典故源自唐朝中期的著名政治家、谋略家李泌(722-789年),他以布衣(白衣)身份参与朝政,最终官至宰相,是唐代政治史上的传奇人物

韦后乱政引发政变

唐朝武则天

韦后乱政是唐中宗李显统治晚期的一场重大政治危机,直接导致了唐朝宫廷政变的发生。韦皇后在唐中宗复位后逐渐掌控朝政,与女儿安乐公主、权臣武三思等

唐太宗李世民传

唐朝唐太宗

唐太宗李世民(598年-649年),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杰出帝王,开创了“贞观之治”的盛世。他是唐朝第二位皇帝,唐高祖李渊的次子,通过“玄武门之变”夺

杜牧扬州梦遗篇

唐朝藩镇

杜牧的“扬州梦”典故源于其诗作《遣怀》中“十年一觉扬州梦,赢得青楼薄幸名”之句,反映了诗人在扬州任职期间的生活经历与复杂心境。以下结合史实与

韦应物滁州西涧幽

唐朝滁州

韦应物是中唐时期的重要诗人,其《滁州西涧》以简淡自然的笔触描绘滁州西涧的幽静景致,体现了诗人独特的审美取向与仕隐矛盾的心理状态。以下从诗歌内

韦应物滁州西涧

唐朝滁州

《滁州西涧》是唐代诗人韦应物的代表作之一,创作于其任滁州刺史期间(唐德宗建中四年至兴元元年,783-784年)。此诗以简淡自然的笔触描绘滁州西涧的幽静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