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 >> 历史事件 >> 五代十国 >> 详情

苏逢吉弄权乱政

朝代:五代十国 | 时间:2025-06-08 | 阅读:6501次
历史人物 ► 刘知远

苏逢吉是五代十国时期后汉政权的重要权臣,以弄权乱政著称。其政治行为深刻影响了后汉的短暂统治,也为后世提供了权臣擅权的典型案例。

苏逢吉弄权乱政

一、苏逢吉的崛起背景

苏逢吉早年依附后汉高祖刘知远,凭借机敏狡黠逐渐获得信任。刘知远建立后汉(947年)后,他被委以枢密使、同平章事等要职。后汉政权处于五代动荡期,中央权威薄弱,为苏逢吉专权提供了土壤。

二、弄权乱政的主要表现

1. 排斥异己

- 诬杀大臣:借助"李崧案"铲除前朝重臣,伪造李崧与辽国勾结的证据,导致李崧全家。

- 打压武将:对郭威等将领处处掣肘,激化文武矛盾,为后汉灭亡埋下祸根。

2. 滥用司法

- 创设"随驾二斩"制度:皇帝出行时准许亲兵不经审判处决嫌疑人,导致滥杀无辜。

- 修改刑律:将"盗一钱以上皆死"写入法典,并推广"族诛"连坐,史载其"尤嗜杀戮"。

3. 财政敛财

- 巧立税目:在传统两税外增设"雀鼠耗""农器税"等苛捐杂税。

- 卖官鬻爵:公开标价官职,"自节度使以下皆可市取",破坏官僚体系。

4. 架空皇权

- 控制枢密院:将军事指挥权与行政决策权集中于己手,隐帝刘承祐时期"事无巨细皆决于逢吉"。

- 操纵人事:重要职位多安插党羽,如任用阎晋卿等亲信把持要害部门。

三、历史影响与评价

1. 加速后汉灭亡

其暴政激起的民怨与内部矛盾,直接导致郭威起兵推翻后汉(950年),建立后周。苏逢吉最终在乾祐之变中自焚而死。

2. 法制毒害深远

所定严刑峻法被赵匡胤列为前代弊政,《宋刑统》特设条文废除其苛法,但部分株连制度仍被后世沿用。

3. 权臣模式典型

其擅权手段(控制禁军、垄断奏章、培植党羽)成为五代权臣的标准模板,司马光在《资治通鉴》中将其与杨邠、史弘肇并列批判。

现存争议在于《旧五代史》记载其"明敏吏事"的才能是否被后世妖魔化,但出土的后汉时期墓志显示,地方官员对其政策普遍存在消极抵制现象。苏逢吉的统治充分暴露了五代时期"武人政治"与"文吏权术"结合产生的治理危机。

文章标签:

上一篇:韦应物滁州西涧 | 下一篇:李煜词帝亡国恨

杨光远勾结契丹

五代十国石敬瑭

关于杨光远勾结契丹一事,主要见于五代十国时期的后晋政权统治阶段的历史记载。杨光远是后晋将领,其事迹与契丹(辽国)的勾结行为成为这一时期藩镇割

马希萼兄弟相残

五代十国马殷

马希萼兄弟相残是五代十国时期南楚政权内部权力斗争的重要事件,反映了当时割据政权中常见的宗室倾轧现象。以下从历史背景、事件经过和深层影响三个方

刘言逐边镐复楚

五代十国边镐

刘言逐边镐复楚是五代十国时期南楚政权内斗的重要事件,发生于公元948年至951年间,反映了割据政权内部将帅权力斗争的典型特征。以下从背景、过程、影响

董昌僭越称帝

五代十国董昌

董昌僭越称帝是唐末五代初期的重大历史事件,集中体现了藩镇割据下的权力膨胀与礼法秩序崩塌。以下依据史料逐条分析: 一、董昌的仕途崛起董昌(847-896)

孙方谏抗辽归汉

五代十国刘知远

孙方谏抗辽归汉是五代十国时期的重要历史事件之一,展现了地方豪强在动荡局势中的政治选择与军事抗争。以下是基于史实的详细分析: 1. 背景:五代十国的

后汉隐帝诛戮大臣

五代十国刘知远

后汉隐帝刘承祐诛戮大臣事件是五代十国时期后汉政权内部一次重大政治清洗,直接导致中枢权力瓦解与王朝覆灭。该事件发生于乾祐三年(950年),其背景、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