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马懿诈病赚曹爽
朝代:三国 | 时间:2025-05-22 | 阅读:2799次历史人物 ► 曹爽
--------
司马懿“诈病赚曹爽”是三国时期的重要政治事件,展现了其深谋远虑的权术手段。以下从背景、过程、影响及深层分析展开:
一、历史背景
1. 曹魏权力结构:魏明帝曹叡临终前,命司马懿与曹爽共同辅佐幼主曹芳。曹爽作为宗室代表,逐渐排挤司马懿,独揽大权。
2. 司马懿的处境:面对曹爽集团(如何晏、邓飏等)的压制,司马懿选择隐忍,以“年老病重”为由退居二线,暗中积蓄力量。
二、事件过程
1. 诈病细节
- 司马懿假装中风,言语错乱,侍女喂粥时故意弄脏衣襟,让曹爽派来的李胜信以为真(《三国志》注引《魏末传》)。
- 李胜调任荆州刺史,司马懿故意说“并州近胡,好为之备”,显示神志不清。
2. 高平陵之变
- 公元249年,曹爽携曹芳出洛阳祭扫高平陵。司马懿趁机发动政变,控制京城,以太后诏书罢黜曹爽。
- 曹爽轻信司马懿“仅免官”的承诺,最终被以谋反罪族诛,史称“高平陵之变”。
三、政治影响
1. 曹魏政权瓦解:曹爽集团被清洗,司马氏彻底掌控朝政,为日后晋代魏奠定基础。
2. 士族崛起:司马懿联合颍川士族(如陈泰、钟会),标志门阀政治取代宗室力量。
3. 权术典范:后世将“诈病赚曹爽”视为隐忍制敌的经典案例,如明代张居正评“司马懿之智,曹爽之愚”。
四、深层分析
1. 司马懿的权谋逻辑
- 信息战:通过诈病误导曹爽放松警惕,同时秘密联络旧部(如蒋济、高柔)。
- 时机选择:利用曹爽出城、京城空虚的瞬间发难,体现“静如处子,动如脱兔”。
2. 曹爽的决策失误
- 缺乏政治警觉,未在洛阳留驻亲信军队。
- 轻信司马懿承诺,未采纳桓范“挟天子至许昌”的建议。
五、延伸知识
1. 史料争议:裴松之注引《魏略》称司马懿早年曾装病拒曹操征召,可见其“诈病”为惯用策略。
2. 后世评价:朱熹批评司马懿“奸诈窃国”,但王夫之认为其成功在于“顺势而为”。
结语
这一事件不仅是权力更迭的转折点,更揭示了政治博弈中隐忍与信息控制的重要性。司马懿的胜利,本质上是长期布局与对手短视的综合结果。
文章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