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蜀政权与西南开发关系探讨
朝代:五代十国 | 时间:2025-07-08 | 阅读:4660次历史人物 ► 孟昶
后蜀政权(934—965年)作为五代十国时期割据西南的地方政权,其统治区域以成都平原为核心,涵盖今四川大部及周边地区。尽管存续时间较短,后蜀在西南开发史上的作用值得深入探讨,其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经济开发与农业基础巩固
后蜀延续了前蜀的经济政策,注重都江堰水利系统的维护。据《十国春秋》记载,后蜀设专职官员管理都江堰,"岁修堤防,以时蓄泄",保障了成都平原的灌溉体系,使蜀地"水旱从人,不知饥馑"的农业优势得以延续。同时,后蜀在夔州(今重庆奉节)等地开垦梯田,推动丘陵地带农业开发。经济作物种植方面,蜀锦、茶叶的生产规模扩大,成都设立的"锦院"集中织工数百,形成规模化生产。
二、手工业与商业网络发展
后蜀手工业以制盐、冶铁、造纸著称。陵州(今四川仁寿)井盐采用"火井"煮盐技术,产量可观;益州(成都)的"薛涛笺"造纸工艺进一步完善。商贸方面,利用长江水道与荆南、南唐进行贸易,成都城内设有专门交易药材、丝绸的"药市"、"蚕市"。出土的后蜀"广政通宝"钱币在西南地区流通广泛,反映了商品经济的发展。
三、文化教育对边疆的渗透
后蜀主孟昶命宰相毋昭裔主持刻印《九经》,开创了中国最早的官府大规模刻书活动,史称"蜀石经"。科举制度在西南继续推行,梓州(今四川三台)、汉州(今四川广汉)等地州学得以发展。这种文化传播促进了汉文化在西南少数民族地区的扩散,为宋代"巴蜀文教复盛"奠定基础。
四、民族政策与边疆治理
面对西南的僚、羌等少数民族,后蜀实行"羁縻"与军事震慑并重的策略。在雅州(今四川雅安)设立"碉门安抚司",通过册封土官维持统治;同时对黔州(今重庆彭水)一带的叛乱的南平僚进行军事镇压。这种二元政策客观上稳定了边疆,但民族矛盾仍未根本解决,为北宋初期西南少数民族的频繁动乱埋下伏笔。
五、城市营建与交通建设
成都城的扩建是后蜀城市建设的突出成就。公元938年修筑的"羊马城"将城周扩展到二十五里,形成"重城相包"的格局。交通方面,整修金牛道(汉中入蜀主道),在峡江地带开凿栈道,改善了与中原的陆路联系。这些基础设施为宋代成都跃升为"西南大都会"创造了条件。
延伸观察
后蜀的统治也存在明显局限:其开发活动集中在成都平原及主要州治周边,对川南、川西南的开发有限;过度依赖水利导致农业抗风险能力不足,北宋灭蜀时即利用"决堰"战术迫降后蜀。从长时段看,后蜀的治理经验被北宋吸收,王安石变法期间推行的"青苗法"在四川的实施,就借鉴了后蜀的常平仓制度。
后蜀政权作为唐末至宋初西南开发的承启者,既延续了唐代的技术积累,又为两宋时期"扬一益二"的经济格局奠定了基础。其开发模式体现出土著政权因地制宜的特点,也反映了十国时期地方政权在区域发展中的独特作用。
文章标签:西南开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