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卿士专权乱政
朝代:西周 | 时间:2025-07-08 | 阅读:1711次历史人物 ► 荣夷公
周卿士专权乱政是西周中后期政治腐败的典型表现,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卿士权力的扩张与王权衰落
西周初期实行分封制与宗法制,卿士作为王室重臣辅佐天子。但到西周中晚期(如厉王、宣王、幽王时期),卿士逐渐攫取军政大权。《史记·周本纪》记载,厉王时期的荣夷公垄断山林川泽之利,厉王的横征暴敛实际上是在卿士撺掇下施行,最终引发"国人暴动",成为西周王权衰落的转折点。
2. 世族政治的弊端
西周卿士多来自姬姓贵族或功臣世家(如召公、周公后裔),长期把持要职形成门阀集团。例如周幽王时期的虢石父,史载"谄谀好利",通过联姻王室巩固权势,甚至干预王位继承,加剧了西周晚期的政治动荡。
3. 制度性腐败的表现
土地兼并:卿士利用职权侵占公田,《诗经·大雅·瞻卬》批判"人有土田,女反有之"反映这一现象。
法度废弛:《尚书·吕刑》记载穆王时期已出现官员受贿枉法,至西周后期更加严重。
军事专断:部分卿士掌握六师兵力,如宣王时期的尹吉甫虽战功卓著,但也开创了卿士长期掌控军权的先例。
4. 与诸侯的矛盾激化
卿士专权导致中央与地方矛盾加深。周宣王"不籍千亩"实际是卿士势力迫使王室放弃传统籍田礼制;周幽王废嫡立庶引发"申侯联合犬戎灭周"事件,背后是卿士集团与诸侯的利益博弈。
5. 思想观念的变化
金文资料显示,西周早期青铜器多铭"王命",晚期则常见"某伯/仲作器",反映权力重心从王权向世卿转移。这种变化与《礼记·礼运》描述的"天子失官,学在四夷"的礼崩乐坏进程一致。
需要指出的是,周卿士专权是宗法封建制内在矛盾的必然结果。分封制下诸侯、卿大夫的势力膨胀,最终在春秋时期发展为诸侯争霸和大夫专政,而西周的卿士乱政可视为这一历史进程的早期阶段。考古发现的"琱生簋"等青铜器铭文,详细记录了卿士争夺田产、干涉司法的实例,为研究这一现象提供了实物证据。
文章标签:周卿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