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 >> 历史事件 >> 元朝 >> 详情

元朝宫廷乐舞盛

朝代:元朝 | 时间:2025-06-06 | 阅读:4845次
历史人物 ► 元朝

元朝宫廷乐舞在继承唐宋乐舞传统的基础上,融合了蒙古族及多元民族文化,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风格。以下从制度、形式、文化融合等方面展开:

元朝宫廷乐舞盛

1. 乐舞机构与制度

元朝设太常礼仪院、仪凤司等机构专掌宫廷礼乐。其中仪凤司下设汉人、回回、河西三色乐人,分工明确。忽必烈时期引入“十六天魔舞”等蒙古传统乐舞,成为宫廷庆典核心节目,演出时需由宦官严格管理,非特许不得观演。

2. 多民族乐舞交融

蒙古元素:狩猎舞蹈“海青拿天鹅”以琵琶曲配舞,再现草原狩猎场景;宴乐中常见“倒喇”(蒙古族歌舞),舞者戴翎羽、着窄袖袍。

汉地传统:保留宋代队舞形式,如《霓裳羽衣舞》改编版,乐器组合加入蒙古火不思、胡琴。

西域影响:回回乐人带来中亚“兴隆笙”(管风琴前身),《龟兹乐》《高昌乐》常与蒙古乐并用。

3. 宗教乐舞的渗透

藏传佛教乐舞地位显赫,萨迦派法师八思巴创制的“金刚橛舞”用于皇家佛事,面具、法器舞具极具特色。道教“云璈舞”亦见于宫廷祭祀,体现元朝“三教并崇”政策。

4. 舞台技术与服饰

运用机关布景,《元史》记载至元十九年(1282年)宫中搭建可升降的“天魔舞台”。

舞服融合蒙汉:天魔着绛纱裙、金杂袄,戴象牙佛冠;汉族乐工仍穿唐宋式圆领袍,但腰带改用蒙古式“钑镂带”。

5. 衰落与影响

元末宫廷乐舞因财政紧缩简化规模,但部分乐曲流入民间,如《白翎雀》被改编为琵琶曲。明代初期《大明集礼》仍收录部分元朝乐舞制度,朝鲜《乐学轨範》亦受其影响。现存的元代敦煌465窟壁画、山西永乐宫藻井乐舞图,为研究提供了珍贵图像资料。

文章标签:乐舞

上一篇:张择端清明上河 | 下一篇:沈周吴门画派首

元朝禁止汉人持兵器

元朝元朝

元朝确实对汉人持有兵器实行了严格管控,这是元政府维护蒙古贵族统治、防范汉族反抗的重要措施之一。以下从政策背景、具体措施、社会影响等方面展开说

元朝在造纸术和印刷术方面的创新事件

元朝元朝

元朝在造纸术和印刷术方面的发展体现了多元文化交融与技术革新的特点,以下为主要创新事件及相关扩展知识: 1. 造纸术的改进与原料多样化竹纸的规模化生

元朝经济发展概况与特点研究

元朝元朝

元朝(1271—1368年)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由少数民族建立的大一统王朝,其经济发展呈现出多民族融合、中外交流频繁、政策导向鲜明的特点,并在继承两宋经济

文天祥的民族气节:元朝英勇抗元的英雄传奇

元朝元朝

文天祥(1236—1283),字履善,号文山,南宋末年著名的政治家、文学家、抗元英雄,被誉为“宋代最后一位忠烈”。他的民族气节和抗元事迹成为中国历史上不

元朝禁止汉人持兵器

元朝元朝

元朝确实对汉人持有兵器实行了严格管控,这是元政府维护蒙古贵族统治、防范汉族反抗的重要措施之一。以下从政策背景、具体措施、社会影响等方面展开说

元朝在造纸术和印刷术方面的创新事件

元朝元朝

元朝在造纸术和印刷术方面的发展体现了多元文化交融与技术革新的特点,以下为主要创新事件及相关扩展知识: 1. 造纸术的改进与原料多样化竹纸的规模化生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