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 >> 历史事件 >> 唐朝 >> 详情

武则天登基称帝

朝代:唐朝 | 时间:2025-06-05 | 阅读:388次
历史人物 ► 武则天

武则天登基称帝是中国历史上唯一一位正统女皇帝登上权力巅峰的标志性事件,其过程充满政治博弈和制度创新。以下是基于史实的详细分析:

武则天登基称帝

一、权力积累阶段

1. 从才人到皇后的跨越

贞观十一年(637年),14岁的武氏以"才人"身份入宫,李世民赐号"武媚"。高宗李治继位后,通过"废王立武"事件(655年),武则天击败王皇后萧淑妃,凭借政治联姻和关陇集团支持成为皇后。此事件实质是皇权对门阀世族的打击,史载"自是政归中宫"。

2. 二圣临朝体制

显庆五年(660年)后,高宗因风疾由武则天处理朝政,形成"天子临朝,后垂帘于后"的双头政治格局。上元元年(674年)二人并称"天皇""天后",武则天提出"建言十二事",涉及农业、科举、官僚体系改革,展现治国才能。

二、称帝前的政治准备

1. 清洗李唐宗室

光宅元年(684年)叛乱后被镇压,武则天借机大兴酷吏政治。周兴来俊臣等编织《罗织经》,通过"铜匦制"系统清除韩王李元嘉等宗室成员,仅垂拱四年(688年)琅琊王李冲起兵失败就牵连李唐宗室数百人。

2. 意识形态建构

载初元年(690年)七月,法明和尚献《大云经疏》,宣称武则天是弥勒佛化身。同时改"诏书"为"制书",新造"曌"等十二个汉字,改变"唐"为"周"的五行德运(周为火德,唐为土德)。

三、登基大典与制度革新

1. 武周政权建立

天授元年(690年)重阳节,67岁的武则天在"'万'"字旗簇拥下于洛阳则天门称帝,改国号周,建立"武周革命"的神都体系。大典使用天子八佾之舞,但创新性地加入女性执礼官。

2. 政治制度突破

- 首创殿试制度,长安二年(702年)开设武举

- 推行"四时选官",打破唐代铨选的时间限制

- 大量提拔庶族地主,狄仁杰姚崇等寒门宰相掌权

- 设立北门学士分割宰相权力,形成"内朝决策"模式

3. 民族关系处理

延续唐太宗"天可汗"体系,万岁通天元年(696年)赐契丹首领"李"姓。但后期突厥默啜可汗叛乱暴露边防隐患,迫使武则天召回贬谪的狄仁杰整顿河北防务。

四、晚年政局与还政李唐

1. 继承人选博弈

圣历元年(698年),在狄仁杰"母子亲情重于姑侄"的劝说下,武则天从房州迎回李显复立太子,同时赐武三思等人"同凤阁鸾台平章事"衔维持平衡。

2. 神龙政变始末

神龙元年(705年)正月,82岁的武则天病重,宰相张柬之联合羽林军发动政变,诛杀张易之兄弟,逼迫女皇退位。中宗李显复辟后,武则天于同年十一月崩逝,遗诏去帝号称"则天大圣皇后"。

五、历史评价悖论

1. 碑文无字的政治隐喻

乾陵无字碑可能是中宗时期的政治妥协产物,但《全唐文》收录的《则天大圣皇后哀册文》仍承认其"英才远略,鸿业大勋"。

2. 宋代以降的史观变迁

《旧唐书》批评"牝鸡司晨",但司马光在《资治通鉴》中肯定其"明察善断"的治术。近代陈寅恪指出武周政权完成了"关中本位政策"到"进士科举制"的转折。

武则天在位15年间,实际执政近半个世纪,其统治呈现三重性:既有任用酷吏的恐怖政治,也有"劝农桑,薄赋徭"的经济政策;既有打破性别壁垒的革命性,又始终未脱离李唐框架。这种复杂性正是武周政权在7-8世纪世界史上独特地位的体现。

文章标签:

上一篇:隋炀帝开凿大运河 | 下一篇:钱镠吴越立国

唐玄宗晚年怠政事

唐朝唐玄宗

唐玄宗晚年怠政是唐朝由盛转衰的关键转折点,其表现及影响可从以下多方面深入分析:一、怠政的具体表现1. 沉迷享乐 开元末年(约740年后)起,玄宗愈发

阎立本帝王图卷

唐朝阎立本

《阎立本帝王图卷》是唐代著名画家阎立本创作的绢本设色人物画作品,现藏于美国波士顿美术馆。该画作以历代帝王为主题,共描绘了十三位帝王及其侍从的

唐蕃和亲文成入藏

唐朝松赞干布

唐蕃和亲文成入藏是唐朝与吐蕃之间一次重要的政治联姻,对中原与吐蕃的关系、文化交流及边疆稳定产生了深远影响。以下是基于史实的详细分析: 1. 历史

李煜词帝的哀愁

唐朝李煜

李煜(937—978),南唐后主,史称“词帝”,是中国文学史上最具悲剧色彩的君主词人。他的词作以亡国后的哀愁为核心,将个人命运与家国兴衰紧密交织,形

武则天称帝建周朝

唐朝武则天

武则天称帝建周朝是中国历史上独一无二的女性称帝事件,具有深刻的政治和社会意义。以下是按照史实对这一事件的详细分析: 1. 政治背景与权力积累 武则

韦后乱政引发政变

唐朝武则天

韦后乱政是唐中宗李显统治晚期的一场重大政治危机,直接导致了唐朝宫廷政变的发生。韦皇后在唐中宗复位后逐渐掌控朝政,与女儿安乐公主、权臣武三思等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