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 >> 历史事件 >> 三国 >> 详情

张飞长坂坡断喝

朝代:三国 | 时间:2025-06-09 | 阅读:9755次
历史人物 ► 张飞

三国志》等正史中并无张飞"长坂坡断喝"的直接记载,该情节主要源自《三国演义》的艺术加工。但结合史料可梳理以下史实背景和相关延伸:

张飞长坂坡断喝

1. 长坂之战的核心史实

据《三国志·先主传》记载,建安十三年(208年)曹操率精骑追击刘备于当阳长坂,刘备弃妻南逃。赵云确曾救护阿斗,但史书未提张飞断后细节。《张飞传》仅载"据水断桥,瞋目横矛"八字,说明张飞确有阻敌之举,但"怒喝吓退曹军"属于文学夸张。

2. 断桥阻敌的战术分析

裴松之注引《蜀记》提到张飞拆毁桥梁的军事行为。古代桥梁是战略要道,破坏桥梁可延缓骑兵追击。这与曹操"轻骑一日一夜行三百余里"的记载相呼应,反映张飞具备战术意识,而非单纯勇武。

3. 三国时期的军事防御特点

汉代桥梁多为木结构,拆除相对容易。张飞选择狭窄地形阻敌,符合《孙子兵法》"险形者,我先居之"的原则。曹军可能因地形不利且顾虑伏兵(刘备曾用伪遁计)而未全力追击。

4. 人物形象的演变过程

《华阳国志》等早期文献未载此战细节。宋代《资治通鉴》沿用《三国志》简略记载。"断喝"情节成型于元代杂剧,罗贯中在《三国演义》第四十二回艺术加工为"声如巨雷"的文学经典,体现民间对张飞"万人敌"形象的再创造。

5. 考古学的间接佐证

湖北当阳长坂坡遗址发现的汉代箭镞、车马器,证明该地确为古战场。但地形考证显示,长坂坡实际是绵延10公里的丘陵地带,所谓"当阳桥"应为艺术虚指,进一步印证断桥阻敌的真实性大于单骑断喝。

6. 心理学角度的解读

恐惧传染效应可能在曹军撤退中起作用。张飞作为知名猛将(《三国志》评"雄壮威猛"),其突然出现可能引发前锋部队恐慌。这与"淝水之战"中"风声鹤唳"的心理战类似,但史书记载程度不同。

7. 历史记载的空白点

《魏书》等曹方史料对此战记述简略,可能讳言追击失利。现存最早完整记载源自晋人撰写的《赵云别传》,该书已佚,裴松之引用时已持保留态度,反映三国史料存在选择性记录的特点。

需要注意的是,张飞的"据水断桥"与关羽"刺颜良"同为陈寿明确记载的万人敌事迹,但小说将写实战术升华为传奇叙事,这种艺术化处理成为三国文化传播的重要范式。明代茅坤评价此类描写"虚实相生,乃得史家三昧",恰说明历史与文学的不同价值取向。

文章标签:

上一篇:汉文帝治国方略 | 下一篇:晋朝开国皇帝司马炎的统治历程

诸葛恪新城惨败

三国诸葛恪

诸葛恪新城惨败是三国时期东吴一次重大的军事失利,发生于公元253年(吴建兴二年),也是诸葛恪政治生涯的转折点。以下是事件的详细分析: 背景与起因1.

陆逊夷陵破刘备

三国刘备

陆逊夷陵破刘备是三国时期东吴与蜀汉之间的一场关键战役,发生于公元222年(吴黄武元年,蜀汉章武二年)。此战是夷陵之战的组成部分,标志着刘备北伐的

夏侯渊虎步陇右

三国夏侯渊

建安十九年(214年),夏侯渊在陇右地区展开的军事行动是曹操平定西北的关键战役之一。此次战役展现了夏侯渊卓越的战术能力和曹操集团对雍凉地区的战略

张飞怒吼长坂坡

三国张飞

"张飞怒吼长坂坡"典出《三国志·蜀书·张飞传》,是建安十三年(208年)曹操追击刘备时的著名事件。据《三国志》记载,刘备败退当阳时,令张飞率二十骑断

张飞怒吼长坂坡

三国张飞

"张飞怒吼长坂坡"典出《三国志·蜀书·张飞传》,是建安十三年(208年)曹操追击刘备时的著名事件。据《三国志》记载,刘备败退当阳时,令张飞率二十骑断

张飞:猛将豪情,蜀汉基石

三国张飞

张飞是三国时期蜀汉重要将领,与关羽并称"万人敌",其形象在正史与演义中既有重叠也有差异。以下从多个维度解析这位传奇猛将的历史定位及其对蜀汉政权的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