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 >> 历史事件 >> 唐朝 >> 详情

卢照邻长安古意深

朝代:唐朝 | 时间:2025-06-09 | 阅读:2158次
历史人物 ► 卢照邻

卢照邻的《长安古意》是初唐七言歌行的代表作,深刻展现了长安城的繁华盛景与世态炎凉。以下从创作背景、内容解析、艺术特色及史学价值四方面展开分析:

卢照邻长安古意深

一、创作背景与历史语境

1. 时代特征

卢照邻活跃于唐高宗时期(650-683年),此时长安作为世界性都市,人口超百万,丝绸之路商贸繁荣。《长安古意》的创作正值"贞观之治"后的盛世,但贵族奢靡与社会矛盾已初现端倪。

2. 个人经历影响

卢照邻因仕途受挫(曾任益州新都尉,后因病去职),对权贵阶层的批判意识渗透诗中。其晚年患"风疾"(可能为麻风病或中风)的经历,更强化了对人生虚幻的感悟。

二、内容结构与史实对应

1. 上层社会浮华画卷

- 建筑景观:诗中所提"玉辇纵横""金鞭络绎"与考古发现相符,大明宫含元殿遗址出土的鎏金铜马饰印证了宫廷车马的奢华。

- 贵族生活:"御史府中乌夜啼"暗指御史台弹劾权贵的职能失效,对应《新唐书》记载的高宗时期御史权力弱化现象。

2. 市井百态描写

- 商业经济:"楼前相望不相知"反映西市胡商云集的史实,《唐两京城坊考》载西市有220行商铺,包含波斯邸、酒肆等异域风情场所。

- 娱乐文化:"狭邪柳市"指平康坊妓馆集中区,孙棨《北里志》详细记载了该区域歌舞伎的艺术活动。

三、艺术成就与突破

1. 七言歌行的革新

突破六朝宫体诗局限,将篇幅扩展至68句,"顶针"手法(如"得成比目何辞死"接"比目鸳鸯真可羡)增强韵律感,启发了后来张若虚春江花月夜》的结构。

2. 批判现实的深度

"节物风光不相待"到"寂寂寥寥扬子居"的转折,运用汉代扬雄典故影射知识分子的边缘化,与骆宾王《帝京篇》共同构成初唐"都城诗"的批判传统。

四、史学价值与局限

1. 城市史研究素材

诗中"双阙连甍垂凤翼"与考古实测的大明宫含元殿"双阙"形制完全吻合,为复原唐代宫城布局提供文学佐证。

2. 阶层差异的记录

"意气由来排灌夫"引用西汉灌夫骂座的典故,揭示唐代门阀(如崔、卢、郑、王四姓)与寒门的对立,可对照《氏族志》编纂的政治背景。

3. 史料使用的局限

部分夸张描写(如"龙衔宝盖承朝日")属于艺术想象,需与《唐六典》《通典》等典章制度文献相互参证。

扩展知识

天文学印证:诗中"北斗七星横夜半"反映唐代长安观测到的实际天象,据《开元占经》记载,高宗时期北斗黄昏时分的方位角与今人推算结果一致。

医疗史视角:卢照邻"幽忧子"的自号,结合其《病梨树赋》,可为唐代麻风病治疗(如《千金要方》记载的隔离措施)提供个案研究。

《长安古意》既是对帝都气象的文学再现,也是初唐社会转型期的多重镜像,其历史细节的精确性与批判意识的前瞻性,远超同时代应制诗的范畴。

文章标签:

上一篇:史万岁边塞名将 | 下一篇:安重荣反晋自立

李泌白衣宰相谋

唐朝李泌

"李泌白衣宰相谋"这一典故源自唐朝中期的著名政治家、谋略家李泌(722-789年),他以布衣(白衣)身份参与朝政,最终官至宰相,是唐代政治史上的传奇人物

韦后乱政引发政变

唐朝武则天

韦后乱政是唐中宗李显统治晚期的一场重大政治危机,直接导致了唐朝宫廷政变的发生。韦皇后在唐中宗复位后逐渐掌控朝政,与女儿安乐公主、权臣武三思等

唐太宗李世民传

唐朝唐太宗

唐太宗李世民(598年-649年),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杰出帝王,开创了“贞观之治”的盛世。他是唐朝第二位皇帝,唐高祖李渊的次子,通过“玄武门之变”夺

杜牧扬州梦遗篇

唐朝藩镇

杜牧的“扬州梦”典故源于其诗作《遣怀》中“十年一觉扬州梦,赢得青楼薄幸名”之句,反映了诗人在扬州任职期间的生活经历与复杂心境。以下结合史实与

卢照邻长安古意深

唐朝卢照邻

卢照邻的《长安古意》是初唐七言歌行的代表作,深刻展现了长安城的繁华盛景与世态炎凉。以下从创作背景、内容解析、艺术特色及史学价值四方面展开分析

唐代女诗人卢照邻的才华

唐朝卢照邻

唐代女诗人卢照邻的才华卢照邻是唐代著名的女诗人,她的诗作蕴含了深厚的文学修养和出色的艺术天赋,被后世所公认为是最杰出的女性诗人之一。首先,卢照邻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