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 >> 历史百科 >> 秦朝 >> 详情

郑国修渠富关中地

朝代:秦朝 | 时间:2025-05-15 | 阅读:1378次
历史人物 ► 郑国

郑国修渠富关中地这一历史事件发生在战国末期,是秦国水利工程的重要里程碑。以下是基于史实的详细分析:

郑国修渠富关中地

1. 背景与动机

公元前246年,韩国为消耗秦国国力,派水工郑国入秦,建议修建大型灌溉工程。彼时关中平原虽土地肥沃,但干旱频发,粮食产量不稳定。秦国识破韩国的"疲秦之计",但权衡利弊后仍决定继续工程,因长远看可增强农业基础。

2. 工程技术与规模

郑国渠西引泾水,东注洛河,全长约150公里。工程创造性地采用"横绝"技术,截断冶峪、清峪等河流,增加水源。渠道设计坡降1/1000,实现自流灌溉,可浇灌渭北4万余顷(约合今280万亩)盐碱地。渠首位于泾阳瓠口,利用泾河出山口的天然落差,形成"石川"引水枢纽。

3. 经济与社会影响

工程使关中亩产达"一钟"(约合今250斤),是先秦时期黄河流域最高产量。《史记·河渠书》载:"于是关中为沃野,无凶年"。粮食储备的增加直接支撑了秦统一战争,据《秦律》记载,咸阳粮仓存粟可支十年。移民政策随之调整,秦王政十二年(前235年)"徙三万户于丽邑",加速关中开发。

4. 政治与军事意义

工程客观上强化了秦国"耕战"体系,验证了"农战"思想的可行性。公元前230年灭韩时,关中已形成"陆海"粮仓,使秦军可连续作战。汉代仍受其利,武帝时白公扩建为"白渠",形成"郑白之沃"的农业格局。

5. 历史评价与遗产

郑国渠开创了引泾灌溉的先河,其渠线选择原则至今影响水利设计。唐代《水部式》记载其管理经验,宋代改建为丰利渠,元代王御史渠延续使用。现古发现秦代渠堤采用"井渠"结构,证明当时已掌握地下输水技术。该工程与都江堰灵渠并称秦国三大水利工程,2016年入选世界灌溉工程遗产名录。

关中水利体系的发展印证了《管子》"善为国者必先除水旱之害"的治国理念,其"以水养土"的生态智慧对黄土高原治理仍有借鉴意义。郑国渠的修建过程也反映了战国时期"士无定主"的人才流动特征,郑国由"间谍"到功臣的身份转变,体现了秦国实用主义的用人政策。

文章标签:

上一篇:田单火牛阵复齐记 | 下一篇:汉朝天文历法的成就

甘罗十二岁拜上卿

秦朝甘罗

历史上的甘罗是战国时期著名的少年政治家,他十二岁时便因才智过人而受到秦国丞相吕不韦的赏识,被任命为上卿。甘罗的成就主要体现在外交和谋略方面,

郑国修渠富关中地

秦朝郑国

郑国修渠富关中地这一历史事件发生在战国末期,是秦国水利工程的重要里程碑。以下是基于史实的详细分析:1. 背景与动机 公元前246年,韩国为消耗秦国国

秦朝郡县制实施考

秦朝秦朝

秦朝郡县制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中央集权的地方行政制度,由秦始皇统一六国后推行,其核心在于废除分封制,建立由中央直接控制的地方管理体系。以下是关

秦朝官僚制度改革与创新

秦朝秦朝

秦朝官僚制度改革与创新是中国古代历史上的重要事件,它奠定了中国封建社会官僚制度的基础,并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以下是对秦朝官僚制度改革与创

郑国修渠富关中地

秦朝郑国

郑国修渠富关中地这一历史事件发生在战国末期,是秦国水利工程的重要里程碑。以下是基于史实的详细分析:1. 背景与动机 公元前246年,韩国为消耗秦国国

郑国渠的开凿者事迹

秦朝郑国

郑国渠的开凿者——郑国的事迹郑国,春秋战国时期的水利家,其开凿的郑国渠是古代水利工程的杰出代表,为秦国的农业生产和交通运输做出了重要贡献。下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