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始皇嬴政传略
朝代:秦朝 | 时间:2025-07-01 | 阅读:6401次历史人物 ► 嬴政
秦始皇嬴政(前259年—前210年),嬴姓赵氏(一说秦氏),名政,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完成统一的封建王朝——秦朝的建立者,也是中国历史上首位采用“皇帝”称号的君主。其生平及功业对中华文明影响深远,以下为综合《史记》等史料与考古发现的传略:
一、早年与即位
嬴政出生于赵国邯郸,其父异人(后改名子楚)为秦国质子,母赵姬原为吕不韦姬妾。前247年,13岁的嬴政继位为秦王,因年幼由吕不韦摄政,后铲除嫪毐叛乱,罢免吕不韦,22岁亲政。司马迁记载其“蜂准长目,鸷鸟膺”,性格果决。
二、统一六国
亲政后重用李斯、尉缭、王翦等,推行“远交近攻”。从前230年灭韩开始,至前221年灭齐,十年内完成统一。首次建立中央集权制国家:
1. 废除分封,推行郡县制,分天下为36郡;
2. 书同文(小篆)、车同轨(宽六尺)、统一度量衡;
3. 推行“黔首自实田”,确立土地私有制;
4. 徙天下豪富十二万户于咸阳,加强控制。
三、制度建设
1. 政治体制:确立三公九卿制,丞相、太尉、御史大夫分掌行政、军事、监察,开创官僚政治范式。
2. 法律体系:以《秦律》为基础,推行“法令由一统”,云梦秦简显示其涵盖户籍、赋役、军事等细目。
3. 经济措施:统一货币(圆形方孔半两钱),修驰道、直道,促进交通。灵渠连通湘漓水系,灌溉与航运兼利。
四、争议政策
1. 焚书坑儒:前213年焚民间《诗》《书》及百家语(保留博士官藏本),次年坑杀方士与儒生460余人,本质为思想管控。
2. 严刑峻法:连坐制、“偶语者弃市”等引发反抗,但睡虎地秦简显示法律亦有诊狱程序规范。
3. 大兴土木:筑长城(连接秦赵燕旧墙)、建阿房宫(考古未完成证据)、修骊山陵(兵马俑仅为陪葬区)。
五、死亡与影响
前210年巡狩途中崩于沙丘,赵高、李斯篡改遗诏立胡亥。其制度为汉朝承袭发展,如“汉承秦制”所言。近世考古发现如里耶秦简、秦封泥等,印证了文书行政的高效性。
扩展知识
身世之谜:《史记·吕不韦列传》称其“大期”而生,引发争议,现代学者多认为不足信。
宗教政策:封禅泰山,推崇五德终始说(秦为水德,尚黑),又求仙问道,多次遣徐福东渡。
世界意义:秦统一时间早于罗马帝国,郡县制比西方行省制更具中央集权特征。
秦始皇以“始”为号,意在传之万世,然暴政速亡,成为后世“过秦论”的镜鉴,但其奠基性贡献仍被历代评述,如柳宗元称“秦制之得亦以明矣”。
文章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