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 >> 历史百科 >> 春秋战国 >> 详情

荆轲刺秦王图穷匕见

朝代:春秋战国 | 时间:2025-06-10 | 阅读:7930次
历史人物 ► 荆轲刺秦王

公元前227年,燕太子丹为阻止秦国吞并燕国,派遣荆轲以献燕国督亢地图和樊於期首级为名,行刺秦王嬴政(即后来的秦始皇)。这一事件的细节在《史记·刺客列传》中有详尽记载:

荆轲刺秦王图穷匕见

1. 背景与谋划

- 燕国处于弱势,太子丹曾质于秦,因受辱逃归后积极策划抗秦。著名剑客田光推荐荆轲,并自刎以激其决心。

- 荆轲提出需要两样信物取得秦王信任:燕国富庶的督亢地图(藏匕首于卷轴中),以及秦王仇敌樊於期的头颅。樊於期闻听后自刎献首。

2. 易水送别与准备工作

- 荆轲等待助手未果,携秦舞阳赴秦,临行前于易水畔高歌"风萧萧兮易水寒"。太子丹及宾客皆白衣相送。

- 匕首经淬毒处理,"以药焠之,血濡缕,人无不立死者",地图卷轴设计精密,匕首藏于末端。

3. 咸阳宫刺杀过程

- 荆轲献图时"图穷而匕首见",左手抓住秦王衣袖,右手执匕首刺击。秦王挣断衣袖绕柱而逃(秦法规定群臣上殿不得持兵器)。

- 侍医夏无且以药囊击荆轲,秦王在提醒下将长剑移至背后拔出,斩伤荆轲腿部。荆轲投匕首不中,被斩八创而死。

4. 历史影响与细节考证

- 秦灭燕进程因此加速:前226年秦将王翦破燕都蓟城,太子丹,燕王喜迁都辽东。

- 考古发现:秦咸阳宫遗址柱础间距与《史记》记载的"环柱而走"场景吻合;汉代武梁祠画像石中有最早的"荆轲刺秦"图像。

- 兵器分析:战国匕首长度约18-22厘米(如湖北江陵望山楚墓出土实物),与青铜剑相比更适合突袭。

5. 史学争议

- 《战国策》与《史记》记载略有出入,前者未提樊於期自刎细节。

- 现代学者分析认为,太子丹的战略判断失误,即便刺杀成功也难以改变秦统一大势,反而加速了燕国灭亡。

这一事件成为"勇毅"与"抗争"的文化符号,唐代李白侠客行》中"事了拂衣去,深藏身与名"即暗喻此类侠士精神。从战术层面看,荆轲未能考虑到秦宫地板光滑(当时贵族宫殿多铺设有纹饰地砖)、秦王佩剑长度(秦剑平均达81-94厘米)等因素,也是行动失败的技术原因。

文章标签:

上一篇:周代人口与社会 | 下一篇:秦朝文化艺术瑰宝

燕太子丹刺秦计划

春秋战国赵国

燕太子丹刺秦计划是战国末期燕国为抵御秦国扩张而策划的一次重大政治刺杀行动,核心目标是刺杀秦王嬴政(即后来的秦始皇)。以下是基于《史记·刺客列传

苏秦佩六国相印

春秋战国苏秦

苏秦佩六国相印是战国时期纵横家苏秦成功游说六国合纵抗秦后获得的殊荣,这一事件标志着合纵战略的巅峰,也是中国古代外交史上的经典案例。以下是基于

专诸刺王僚传奇

春秋战国专诸

专诸刺王僚是春秋时期著名的刺客事件,记载于《左传》和《史记·刺客列传》,体现了早期刺客文化的侠义精神与政治暗杀的历史背景。以下是基于史实的详细

阖闾与伍子胥谋

春秋战国阖闾

阖闾与伍子胥的谋划是中国春秋末期吴国崛起的关键历史事件,展现了政治权谋与军事战略的深度结合。以下是基于《左传》《史记》等史料的梳理与分析: 一

荆轲刺秦王未遂

春秋战国荆轲刺秦王

荆轲刺秦王是战国末期震惊天下的重大历史事件,记载于《史记·刺客列传》。公元前227年,燕国太子丹为阻止秦国吞并六国,派遣荆轲以献燕国督亢地图和秦国

荆轲刺秦王图穷见

春秋战国荆轲刺秦王

荆轲刺秦王“图穷匕见”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刺杀事件,发生在战国末期(公元前227年),详细记载于《史记·刺客列传》。以下是基于史实的全面解析:1. 事件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