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 >> 历史百科 >> 清朝 >> 详情

陈化成吴淞抗英

朝代:清朝 | 时间:2025-07-06 | 阅读:5179次
历史人物 ► 关天培

陈化成吴淞抗英是战争中的关键战役之一,发生于1842年6月16日。陈化成时任江南提督,率清军在吴淞口抵御英军进攻,展现了顽强的战斗精神,但终因装备和战术差距而失败。以下围绕史实展开分析:

陈化成吴淞抗英

1. 战役背景

战争后期,英军企图溯长江而上威胁南京。吴淞口作为长江门户,由陈化成主持防御。他早在战前便加固东西两炮台(西炮台为土筑,东炮台为石砌),部署250余门火炮,但多数为明朝遗留的老式前膛炮,射程和精度远逊英军舰炮。

2. 战斗过程

英军部署:英舰队由海将威廉·帕克指挥,包括"皋华丽"号等7艘战舰,配备蒸汽舰"复仇神"号,共载炮200余门。

清军防御:陈化成亲驻西炮台,以糯米汁混合黏土加固工事,但质量低劣,部分炮弹甚至无法爆炸。

激烈交火:英军采取侧舷齐射战术,集中火力打击西炮台。陈化成虽年近七旬仍挥旗督战,身中七弹阵亡,所部80%官兵牺牲。东炮台守将崔吉瑞临阵脱逃,导致防线崩溃。

3. 技术差距体现

英军1841年已装备爆破弹(榴霰弹),而清军仍使用实心弹。

清军火炮固定射角,需移动炮架调整方向;英舰机动灵活,射速达清军3倍。

吴淞战役清军伤亡约2000人,英军仅2死25伤,悬殊战绩暴露代差。

4. 历史评价

《夷氛闻记》载陈化成临终遗言:"英夷猖獗,防御无方,愧对圣恩。"战后清廷追谥"忠愍",上海民间建"陈公祠"。马克思在《纽约每日论坛报》评论此役时指出:"这些防御手段在中国人看来是革命的,可是他们面对的是英国人现代化的进攻方法。"

5. 延伸影响

此役后一周上海失守,英军控制长江航运,最终促成《南京条约》签订。陈化成与关天培(虎门)、葛云飞(定海)并称"战争三总兵",其作战意志彰显传统武德,但血肉之躯难敌工业革命军事成果。吴淞炮台遗址现存清代铁炮3尊,为上海市文物保护单位。

文章标签:

上一篇:白朴梧桐雨传世 | 下一篇:朱由校天启木工

康熙帝平定三藩之乱

清朝康熙

康熙帝平定三藩之乱是清朝巩固统一的关键战役,展现了康熙帝的雄才大略与清初军事政治斗争的复杂性。以下从背景、过程、影响等方面展开分析: 一、三藩

鸦片战争后的南京条约

清朝广州十三行

《南京条约》是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不平等条约,1842年8月29日由清政府钦差大臣耆英、伊里布与英国全权代表璞鼎查在南京江面的英舰“皋华丽号”上签署,标

陈化成吴淞抗英

清朝关天培

陈化成吴淞抗英是鸦片战争中的关键战役之一,发生于1842年6月16日。陈化成时任江南提督,率清军在吴淞口抵御英军进攻,展现了顽强的战斗精神,但终因装备

雍正设立军机处始末

清朝军机处

雍正设立军机处的始末可追溯至清代康熙末年至雍正初年的政治军事需求,其设立过程体现了清代皇权集中化的关键步骤,具有深刻的历史背景和制度创新意义

陈化成吴淞抗英

清朝关天培

陈化成吴淞抗英是鸦片战争中的关键战役之一,发生于1842年6月16日。陈化成时任江南提督,率清军在吴淞口抵御英军进攻,展现了顽强的战斗精神,但终因装备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