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 >> 历史百科 >> 唐朝 >> 详情

贺知章回乡偶书

朝代:唐朝 | 时间:2025-06-02 | 阅读:3521次
历史人物 ► 贺知章

《回乡偶书》是唐代诗人贺知章晚年辞官归乡时所作的一组七言绝句,共两首。以下是基于史实的解析及相关背景扩展:

贺知章回乡偶书

1. 创作背景

贺知章(约659—744年)在天宝三年(744年)以86岁高龄告老还乡,获唐玄宗赠诗并百官饯行。此时距他青年离乡已逾五十载,诗中“少小离家老大回”是其真实写照。据《旧唐书》载,其故乡为越州永兴(今浙江萧山),属吴越文化中心,安史之乱前的江南相对安定,为他归隐提供了社会环境。

2. 文本分析

- 第一首(“少小离家老大回”)以童稚不识的细节,体现时空错位感。“鬓毛衰”既指生理衰老,亦暗含唐人“以老为贵”的审美(白居易《不致仕》批判的现象)。

- 第二首(“离别家乡岁月多”)提及“镜湖”,即绍兴鉴湖,东汉马臻所修水利工程,唐代仍为越地胜景,反映贺知章对乡土记忆的具象化。

3. 历史细节

- 贺知章晚年自号“四明狂客”,归乡后请为道士,玄宗赐鉴湖一曲,故诗中景物非虚写。《唐才子传》载其“性旷夷,善谈笑”,这种性格或影响诗句的通俗直白风格。

- 唐代官员致仕制度规定“七十致仕”,但贺知章因太子宾客身份受特殊优待,侧面反映其仕途顺遂。

4. 诗歌史意义

该组诗代表盛唐“宦游诗”的典型主题,与宋之问《渡汉江》的贬谪思乡不同,贺诗展现的是功成名就后的荣归,符合盛唐士人“衣锦还乡”的理想。南宋陆游《剑南诗稿》中多次化用此诗意象,可见其影响。

5. 语言学特征

诗中“无改”的吴音,印证唐代方言研究价值。罗常培《唐五代西北方音》指出,贺知章作为南方士人,其诗押韵仍符合《切韵》系统,体现官方雅言对方言的统摄力。

6. 相关文物

今绍兴贺秘监祠存有《龙瑞宫记》摩崖石刻,传为贺知章手书,可窥其书法风格(《宣和书谱》誉其“落笔精绝”),与其诗共同构成立体文化记忆。

文章标签:

上一篇:王世充篡位始末 | 下一篇:后汉隐帝刘承祐被杀事件

卢照邻的悲苦诗

唐朝卢照邻

卢照邻(约634—约686),唐代初期著名诗人,“初唐四杰”之一,其诗风以悲苦沉郁著称,反映了他坎坷的人生经历与精神困境。他的悲苦诗主要体现在以下几

高适从军报国志

唐朝高适

高适(约704—765),唐代边塞诗派代表人物之一,字达夫,渤海蓨县(今河北景县)人。其人生轨迹与诗歌创作都深刻体现"从军报国"的志向,具体表现如下:1

郭子仪护国平乱

唐朝郭子仪

郭子仪(697年-781年)是唐代中期著名的军事家、政治家,被誉为"再造唐室"的功臣。他在平定安史之乱、抵御吐蕃入侵等重大历史事件中发挥了关键作用,其军

唐朝的宰相权力更迭

唐朝唐朝

唐朝的宰相权力更迭体现了中枢权力结构的动态平衡与政治斗争的核心特征。以下从制度演变、代表人物、政治背景等维度展开分析: 一、制度框架与权力基础

贺知章金龟换酒

唐朝贺知章

关于贺知章"金龟换酒"的典故,主要出自唐代孟棨《本事诗·高逸》的记载,反映了盛唐时期文人士大夫的豁达风范。现从历史背景、事件考证、文化内涵等方面

贺知章回乡偶书

唐朝贺知章

《回乡偶书》是唐代诗人贺知章晚年辞官归乡时所作的一组七言绝句,共两首。以下是基于史实的解析及相关背景扩展:1. 创作背景 贺知章(约659—744年)在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