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 >> 历史百科 >> 夏商 >> 详情

崇侯虎谗害贤良

朝代:夏商 | 时间:2025-07-08 | 阅读:2545次
历史人物 ► 崇侯虎

崇侯虎商朝末年著名的奸臣,其谗害贤良的行为在《史记·殷本纪》《韩非子》等古籍中均有记载,主要针对周文王(西伯昌)等贤能之士。以下从历史记载、政治背景及后世评价等方面展开分析:

崇侯虎谗害贤良

一、历史文献中的记载

1. 《史记》的记述

司马迁记载,崇侯虎为商纣王宠臣,曾向纣王进谗言称西伯昌(周文王)“积善累德,诸侯皆向之,将不利于帝”,导致纣王王于羑里。这一事件直接激化了商周矛盾,成为武王伐纣的诱因之一。

2. 《韩非子》的补充

《韩非子·喻老》提到崇侯虎“专权怙宠”,通过诬陷排挤贤臣以巩固权势,反映了商末政治腐败的典型特征。

二、商末政治背景下的权力斗争

1. 纣王的统治策略

纣王后期倚重崇侯虎等佞臣,打压异己。《尚书·牧誓》中周武王列数纣王罪行时,特别提到“崇信奸回”,崇侯虎便是代表。其谗言本质是纣王中央集权与地方诸侯(如周)矛盾的产物。

2. 崇侯虎的动机

作为崇国君主(今陕西鄠县一带),崇侯虎需维护自身在商朝体系中的地位。西伯昌的声望威胁到崇国在西方诸侯中的影响力,故其谗言带有地域政治博弈色彩。

三、后世评价与象征意义

1. 儒家视角的批判

孔子虽未直接点评崇侯虎,但《论语》中“远佞人”的主张可视为对其行为的否定。汉儒贾谊在《新书》中将其列为“桀纣之臣”的典型。

2. 文学形象的演变

明代小说《封神演义》将崇侯虎塑造为反派,其子崇黑虎“大义灭亲”的剧情虽属虚构,却强化了历史上“奸臣误国”的叙事逻辑。

四、考古与争议

1. 殷墟甲骨文的缺失

目前甲骨文中未见崇侯虎的直接记录,有学者推测其名可能为“虎候”(官职+名),但尚无确证。商周史料差异导致其形象可能存在文献夸大成份。

2. 崇国地望考辨

据《左传》等记载,崇国故地在西周初期被并入周室,或被分封给虢仲,暗示崇侯虎失势与商亡同步,侧面印证其政治依附性。

崇侯虎的个案折射出商末权力结构的溃烂:君主刚愎、谗臣当道、诸侯离心。其行为加速了商王朝的崩溃,而周文王“羑里演《周易》”的逆境崛起,则形成鲜明的正邪对比。这一历史教训成为后世“亲贤远佞”政治哲学的重要注脚。

文章标签:

上一篇:曾国藩:清朝军事家和儒学大师的传奇人生 | 下一篇:周代婚姻礼俗的特点

商代骨角器制作工艺流程

夏商妇好

商代骨角器制作工艺流程展现了当时高度发达的手工业水平,其核心步骤可归纳为以下环节:1. 选材与预处理 原料多选用鹿角、牛骨、象牙等大型动物骨骼,

箕子佯狂避祸端

夏商箕子

箕子佯狂避祸是商周之际的重要历史事件,反映了殷商贵族在王朝更替中的政治策略与生存智慧。现将史实与背景详述如下:1. 历史背景与政治危机 箕子作为商

崇侯虎谗害贤良

夏商崇侯虎

崇侯虎是商朝末年著名的奸臣,其谗害贤良的行为在《史记·殷本纪》《韩非子》等古籍中均有记载,主要针对周文王(西伯昌)等贤能之士。以下从历史记载、

周昌囚羑里演易

夏商周昌

关于“周昌囚羑里演易”这一表述,存在明显的史实混淆。正确的历史事件应为周文王(姬昌)被商纣王囚禁于羑里城期间推演《周易》的故事。以下是结合史

崇侯虎谗害贤良

夏商崇侯虎

崇侯虎是商朝末年著名的奸臣,其谗害贤良的行为在《史记·殷本纪》《韩非子》等古籍中均有记载,主要针对周文王(西伯昌)等贤能之士。以下从历史记载、

商末周初政治家崇侯虎生平记

西周崇侯虎

崇侯虎是商末周初的重要政治人物,主要活动于商纣王时期,其事迹散见于《史记》《竹书纪年》等文献。作为商朝属国崇国的国君(位于今陕西鄠县一带),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