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 >> 历史百科 >> 三国 >> 详情

刘禅乐不思蜀亡国

朝代:三国 | 时间:2025-05-31 | 阅读:1907次
历史人物 ► 刘禅

蜀汉后主刘禅在蜀汉灭亡后,被迁往洛阳,受封为安乐公。据《三国志》记载,司马昭曾设宴试探刘禅是否怀念蜀地,刘禅回答“此间乐,不思蜀”(这里很快乐,不想蜀国),这一典故成为后世“乐不思蜀”的成语来源,形容人安于现状、忘本。

刘禅乐不思蜀亡国

关于刘禅“乐不思蜀”的背景和评价,历史学界有以下分析:

1. 政治自保的体现:刘禅投降后,作为亡国之君,若表现出对故国的怀念,可能引发司马氏的猜忌,招致杀身之祸。他的“乐不思蜀”可能是刻意伪装,以保全性命。

2. 性格与能力因素:刘禅在位期间依赖诸葛亮蒋琬等人治国,自身缺乏雄才大略。蜀汉灭亡后,他可能确实对权力无留恋,适应了安逸生活。

3. 历史记载的争议裴松之注《三国志》提到,刘禅的“不思蜀”回答是郤正教他说的,原话为“先人坟墓远在陇、蜀,乃心西悲,无日不思”,但司马昭再问时,刘禅直接复述了郤正的话,暴露了有人指点。这一细节说明刘禅的愚钝或坦诚。

4. 蜀汉灭亡的深层原因:蜀汉后期人才凋零,姜维北伐消耗国力,加上刘禅宠信黄皓导致朝政混乱,综合因素加速了灭亡。刘禅的“乐不思蜀”只是结局的缩影。

5. 后世评价的分化:有人认为刘禅是“大智若愚”的生存高手,也有人批评他昏庸误国。诸葛亮在《出师表》中曾告诫刘禅“亲贤臣,远小人”,但刘禅未能完全践行。

从历史角度看,刘禅的形象复杂,既有亡国之君的局限性,也有乱世中保全自身的现实考量。他的“乐不思蜀”既反映了个人性格,也折射出三国时代政治斗争的残酷性。

文章标签:

上一篇:吕后专权始末 | 下一篇:《桓温北伐及其野心》

黄盖苦肉计成

三国黄盖

黄盖苦肉计是《三国演义》中的经典计谋,虽然小说有艺术加工,但其核心事件在正史《三国志》中有相应记载。根据史料,这一计策的实施背景、过程及历史

魏国九品中正制探微

三国九品中正制

魏国九品中正制探微 九品中正制是中国魏晋南北朝时期重要的选官制度,由曹魏政权创立并推行,对后世官僚体系的形成产生了深远影响。以下从背景、内容、

吴大帝孙权权谋

三国孙权

吴大帝孙权的权谋集中体现了其作为三国时期杰出政治家的战略眼光与统治智慧,以下从多个维度结合史实展开分析:1. 平衡豪族与寒门的政治布局 孙权继承父

赤壁之战始末考

三国赤壁之战

赤壁之战(208年)是东汉末年决定南北格局的关键战役,其始末可综合《三国志》《资治通鉴》等史料考证如下:背景与起因 1. 曹操统一北方的战略推进:建安

刘禅乐不思蜀亡

三国刘禅

刘禅“乐不思蜀”是三国时期蜀汉灭亡后的著名典故,出自《三国志·蜀书·后主传》裴松之注引《汉晋春秋》。这一事件反映了刘禅的政治性格和蜀汉灭亡的深

刘禅执政后期权力结构

三国刘禅

刘禅(207-271年)执政后期(约240年以降)的蜀汉权力结构呈现出复杂局面,其政治生态深受诸葛亮去世后权力再分配的影响,主要特点如下:1. 相权分化与官僚
友情链接